本期成长导师:
薛罕艺,国家心理咨询师,南平第一中学教师,南平市骨干教师、南平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研究指导组成员(心理健康学科)。南平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研组长。作为主持人或核心成员参与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多次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赛事中获奖。
亲爱的“心”朋友:
您好,我是一位初一学生的家长,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心里的困惑也越来越多。
我的女儿成绩一直不好,但我也没有“鸡娃”,始终抱着“放养”的态度。但即便我没有紧抓孩子的学习,我发现孩子近来越来越多地把“抑郁症”挂在口头,起初,孩子只是说:“你别逼我,我都要得抑郁症了。”慢慢地,她越来越多地把“抑郁症”当作“武器”,“对抗”我们家长给她的学习和生活安排。
深入了解后,我发现女儿与同学一起形成了一个“抑郁症”小团体,每当感到悲伤、难过时,她们会去网上搜索,去做“抑郁症”心理测试卷,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小团体全是“重度抑郁”,网页上的所谓医生提醒她们,让她们与家长沟通,要尽早、尽快去干预治疗。我的女儿便是拿着“重度抑郁”的“确诊”截图找到我,哭着让我带她去大城市医院治疗。我心慌之下带孩子求诊,经公立医院心理医生一系列检查后,却发现孩子并没有得抑郁症。这让我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感到无奈。
如今网络信息庞杂,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当孩子关注到各行各业抑郁症高发的消息,孩子会忍不住“对号入座”,“顾影自怜”式地觉得自己得了抑郁症。经我与孩子同学家长的沟通,发现不少孩子都告知父母“别逼我,我得抑郁症了”。我很无奈,也很困惑,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概率如何?作为家长,如何看待孩子这种心理上觉得自己得了“抑郁症”,实际上却并未得病的情况?在与青春期孩子沟通过程中,家长应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家长应如何让孩子远离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守护她们心灵健康?期待您的解答。
家长:小悦(化名)
小悦:
您好!
读完您的来信,我深深感受到您作为家长的焦虑与困惑。您提到孩子将“抑郁症”当作“武器”、与同伴形成“小团体”并依赖网络心理自测的行为,这种既心疼又无奈的矛盾心理,恰恰反映了您对孩子的爱与责任感。青春期本就是情绪波动剧烈的阶段,加上网络信息的复杂影响,孩子对心理问题的认知容易偏离实际。您能敏锐觉察到这些异常并及时求助,已是迈出了重要一步。
青少年抑郁问题需理性看待,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发布的权威数据,我国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约为2%,这里我们需要注意“抑郁情绪”与“抑郁症”的区别。如您观察到的,孩子易受网络信息影响,将正常情绪波动(如学业压力、社交烦恼)与“抑郁症”混淆,形成“对号入座”的心理暗示。您的孩子经专业医生评估后排除了抑郁症,恰恰说明她可能处于“情绪敏感期”——青春期激素变化、自我认同困惑、对关注的渴望,容易将压力解读为“抑郁”。您提到的“抑郁症”小团体现象,关键在于理解其心理动机。青春期的孩子常通过群体归属感确认自我价值,当她们集体搜索测试、共享“诊断结果”时,实质是通过共同标签寻求身份认同。但网络筛查工具的专业性存疑,盲目测试反而会强化负面暗示。做为家长,不妨先接纳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再引导她分辨网络信息真伪,这比直接否定更有效。
在与青春期孩子沟通过程中,家长需要做到了解、倾听、尊重和接纳:
了解孩子的身心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产生成人感和独立感,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但各方面能力发育未完善,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期,家长只有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变化,与孩子沟通起来才会更有效。
倾听孩子的“点子”。当亲子之间对一件事有不同看法或有矛盾冲突的时候,不要轻易作判断、下结论或大发脾气,应先听听孩子的想法。如果想法好,家长要及时肯定、鼓励;如果想法不够成熟,家长可以循循善诱,引导孩子思考。
尊重孩子的“面子”。学会给青春期孩子留面子,如果孩子哪里做得不够好,不要当着老师或亲戚朋友的面批评他,可以私下给他指出错误之处,请他改正;如果孩子做得好,请多在他人面前肯定他、鼓励他、欣赏他。
接纳孩子的“圈子”。同伴交往是孩子进一步社会化的必经过程。孩子喜欢的朋友,家长也要接纳,鼓励孩子多与朋友互动。可以多问问孩子他们朋友的优点,鼓励他们互相学习和帮助。当然,如果发现孩子结交了一些“损友”,就要和孩子认真探讨这件事,帮助“损友”改掉不足,或必要时离开“损友”。
对于网络不良信息的防御,堵不如疏。青春期的好奇心天然倾向隐秘探索,强制禁用电子设备可能激起逆反。您可以和孩子约定共同筛选信息源,只关注医院官网、卫健委公众号等权威渠道,卸载推荐算法激进的APP;同时,用运动、艺术等线下活动填充课余时间,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降低虚拟依赖。特别要提醒的是,虽然孩子目前未达病症标准,但若持续出现睡眠紊乱、自伤倾向或社交退缩,仍需定期心理评估。
青春期是一场关于“自我”的探索旅程,孩子用“抑郁”标签武装自己,恰是向您发出的求助信号。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他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一家人的托举。在孩子迈向成熟独立的成长道路上,随着思想的日益丰满,烦恼和困惑也必将日益增多。而富有智慧的亲子沟通是勇气和力量的源泉,能让他们在感受到理解、关爱、支持和引领的状态下向上生长、向阳生长。
您的“心”朋友:薛罕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