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闽北日报

赓续考亭文脉 弘扬时代精神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第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第七届“考亭文脉奖”颁奖大会活动现场(张行健 摄)

台湾泰雅学堂同学在大会上诵读《朱子家训》(张行健 摄)




中国朱子学会会长朱崇实:

大力弘扬“重教兴学”之风

□本报记者 陈颖

“朱子一生都离不开教育,而闽北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都和闽北有着一定渊源。”在教育行业深耕多年的中国朱子学会会长朱崇实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浅谈朱子文化的传承发展之路。

朱熹是儒学集大成者,他既是哲学家、思想家,也是教育家。朱崇实说:“历代的儒学家都有一个核心观念,那就是他们的家国情怀,在朱子思想中也不例外,儒学被称为入世之学,其‘立言、立德、立功’思想的背后就是希望国家强大,百姓富裕。”

朱崇实认为,朱子自从辞官归乡后,他的整个思想都是围绕着“民富国强”这一目标。他的家国情怀、民本思想,是最值得当代人学习和传承弘扬的。朱子一生为官时间不长,但是不管他到哪里,担任什么职务,都兴学堂、办教育、建社仓、抓治安,这一系列行为的背后都是为了百姓安居乐业。

闽北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自古以来都有着“重教兴学”的传统理念,历史上很多著名人物都和闽北有着一定渊源。

“闽北山美水美,如果让人更美的话,我想不论是作为文旅也好,文化传承也好,都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朱崇实表示,要弘扬朱子的精神,就应该把“重教兴学”的风气延续,“厦门有好几位著名中学校长都是从闽北出去的,他们都是在闽北完成了基础教育,不难看出闽北一直坚持传承和弘扬‘重教兴学’。”

作为厦门大学原校长的朱崇实深知教育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青少年教育上,也就是基础教育上,我们尽量根据规律办学,按照教育的内在要求去办学。”朱崇实表示,“我希望南平政府职能部门可以继续重视基础教育,其次要积极发挥民间力量,让企业家、慈善家多多支持学校兴办和教学资源的导入,把闽北大地变成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地方。”




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创会会长朱茂男:

让古圣贤为现代生活注入新活力

□本报记者 程若兰

“行为举止要安静、独居外出要干净、待人处世要尊敬……在台湾民间,很多礼俗祭拜、家庭观念等都源自福建,处处可见朱子文化的影响。”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创会会长朱茂男分享起朱子文化对海峡两岸的共同影响。

朱子文化发祥于福建,是两岸同胞待人处世、交流共建的共同根基。除了研究过去的文史典籍与今人的行为特点,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让人们深刻感受朱子文化的魅力,感悟两岸同胞根植于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朱茂男倡导开创的“朱子之路”研学营活动,为促进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弘扬朱子文化搭建了桥梁。

2006年,朱茂男结识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杨儒宾,追寻朱熹轨迹重走朱子之路、探索其教育意义的念头诞生。经各方共同筹备,2008年,首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启程。

一开始,研习营仅面向文史哲专业硕士生、博士生。“我们一直告诉学生,要谨记这是学习之行,并非玩乐。”朱茂男回忆,除实地参访外,学员们每晚还要举行发言会,分享心得感受。

历经18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已由曾经的“学术之路”变为如今的“交流之路”,参与者逐步扩大至中小学生、社会人士、专业社团,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道路”。

“‘朱子之路’在扩展延伸的过程中,也启发了‘重走王阳明之路’等活动,让古圣贤为现代生活注入新活力。”朱茂男说,他将继续不忘初心,做好朱子文化的推广普及工作。

“‘一花独放不是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展现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面貌,一定会给全世界带来积极影响。”朱茂男说。





中国朱子学会顾问朱清:

推动朱子文化更好“在地化”表达

□本报记者 陈颖

“南平应该要继续坚持对考亭文脉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将考亭文脉一派学者留下来的宝贵精神和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同时也要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南平、走出福建,与国际接轨,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来造福社会和百姓。”第七届“考亭文脉奖”得主、中国朱子学会顾问朱清谈及对考亭文脉传承发展工作的思考。

近年来,南平积极保护朱子文化遗存,紫阳楼、文公庙、云根书院、朱文公祠、寒泉精舍等140余处朱子遗迹都得到了修缮或重建。朱清对此感触颇深:“南平在朱子文化传播的‘硬件’完善上下了大功夫,也卓有成效,在这么多朱子理学宝贵遗址修缮和保护的基础上,我们也在积极推动朱子博物馆项目的立项建设,希望可以将南平的朱子文化、考亭文脉系统地展示出来。”

“‘硬件’正在不断更新完善,‘软件’仍需加快升级。”朱清也看到了南平在朱子文化资源转化为区域发展优势上的不足之处。他表示,近些年,许多青年人才在朱子文化传播中不断涌现,他们的新思想与传统文化相碰撞,迸发出更多思想火花,让更多人看到和了解传统文化。

“这也提醒着我们要重视传承发展人才队伍的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希望是在人,人才是首位的。”朱清说,“我们的目光不能局限在高校学者,而是应该聚焦在中小学教师、民间传播者,让这些‘接地气’的人才,在专业人士的带领下、指导下、启发下,培养出更多本土人才,推动朱子文化更好‘在地化’表达,催生出独属于南平区位优势的产业链,而这个产业化一定是要当地群众高度认同和参与的。”





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王立斌:

让青少年从中华文化宝库中汲取能量

□本报记者 陈颖

“朱熹等一批考亭学派以天下为己任的儒者,奋力振兴考亭书院,阐发孔孟义理,培养经世人才,维系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历久弥坚。”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王立斌解读了闽北书院文化背后的故事。

王立斌说,古代书院是一种综合型、多层面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具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其一是注重社会教化,重视道德教育,宣扬儒家思想;其二是提供就学机会,注重知识传播,输送文化人才;其三重视著述立说,开展学术交流,开创建立学术流派。可以说,书院为教化根本。

“闽北是朱子理学的大本营,也是程朱理学发展的重要学术基地,同时也是闽学走向世界、面向全国的‘航站楼’!”王立斌一语道破南平书院群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的独特之处,“考亭文脉则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和闽北作为朱子文化考亭学派的发祥地、集成地,完全可以依托丰富底蕴,凭借独特资源优势,努力与时俱进,在研习考亭文脉的传承上有所突破、有所超越。”

长期从事文博与书院文化研究工作的王立斌,走访了全国近千所书院,不断探索书院文化活化传承之路。“让孩子多走进书院不仅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更是培养他们的感知感觉,也就是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要从追求圣贤之人的足迹上引导他们。”王立斌认为,青少年对书院文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直接影响着朱子文化的传承活力。

“在我父亲的影响下,我六岁开始读《论语》,这也是我对书院文化的启蒙。”王立斌结合自身经历,提出将儒家典籍尽早进入小学课堂,使孩子们更早接受到四书五经的熏陶,让青少年群体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浙江大学教授林玮:

探索朱子文化年轻化国际化传播路径

□本报记者 程若兰

“我们不仅要传播朱子的经典古籍,朱子的生活方式本身也是值得传播的。”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玮分享了他对朱子文化年轻化、国际化传播的看法。

“南平在朱子文化传播中的核心优势,莫过于朱子文化遗存,它与南平的山水物产构成了活生生的‘朱子世界’。”林玮认为,南平还需要进一步彰显朱子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提高与青年对话的意愿与能力。

在林玮看来,在探索朱子文化的年轻化传播时,或可参考泉州的簪花体验等文化与文旅深度融合的物态化表征,转化应用于朱子文化传播中,使它拥有更加深入人心的表达,这需要更深的探索。

做好朱子文化的“高头讲章”式传播是基础,但要深植人心,使其影响当代人的生活方式,解答当代人的生存困惑,并不简单。“朱子文化能不能提供情绪价值,是吸引年轻人的要素之一。”林玮提出,这需要专家将朱子文化转译为更加通俗化的内容,贴近当代人需求。“除官方层面推出朱子表情包、开展文化活动外,还要吸引更多民间力量参与,将朱子文化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他补充道,“也可以考虑与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碰撞智慧,结合内容创作者对年轻人喜好、流量算法的熟知,发掘朱子文化的传播新方式。”

为更好地推动朱子文化的国际传播,林玮认为,在与国外学者,尤其是青年汉学家保持深度学术交流的同时,要重视民间交流。“福建等省份的华人华侨数量十分可观,年轻的侨二代、侨三代是朱子文化国际传播重要的受众。”林玮说,“或许可以考虑借助海外侨胞的力量,将新时代的朱子文化注入唐人街,为海外唐人街点燃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