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闽北日报

传岐黄之道 燃传承之火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第8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千年岐黄,薪火相传。一代代中医的成长,始终以“师带徒”的方式绵延不息。师承,不仅是医术的传递,更是医德的扎根。如今,现代医学蓬勃发展,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历久弥新,而“读经典、跟名师、重临床”,这九个字仍是中医学习的不二法门、黄金法则。今年的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师承的脉络,去倾听南平市人民医院内那些温暖传承的故事。

专家名片

秦振华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福建省首届名中医、南平名医、教授、硕士生导师。

秦振华:做一辈子的“铁杆中医”

14日早,秦老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弟子蒋幼聪通过了主任医师卫生高级职称的笔试。带着好心情和一如既往的微笑,秦老走进南平市人民医院“秦振华名医工作室”,开始又一日的门诊。

从医已五十五载,逾半个世纪。今年已81岁的秦振华,被众人亲切地称为“秦老”,仍每周坚持5天门诊、1天病房。

秦老是闽北中医界的骄傲。1970年,自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毕业并进入南平市人民医院工作,秦振华始终坚守临床一线,不断积累中西医理论知识及实操技能。1986年,省卫生厅立项四大科研课题,我市承担了“中风”病科研项目,秦振华任科研组副组长。几年间,他系统收治中风急症近3615例,有效率达91.26%,并研制了“中风Ⅰ、Ⅱ、Ⅲ号”等专科用药,使得中风治疗完整化、规范化。获得华东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此外,他还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次荣获国家及省级优秀论文奖、市科技成果二等奖等。

在医学领域不断“攀登”的过程中,秦老意识到,要使得中医技术长久地传承下去,必须培养出优秀的年轻一代。1975年开始,秦老从事医院带教工作。2012年,秦振华被评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师承拜师仪式上,正式接收和培养了两位硕士研究生,即南平市人民医院的陈硕和王英。2016年,在福建省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师承拜师仪式上,秦老正式收了三位南平市基层医院医生为传承弟子。“看着她们从副主任医师到主任医师,又考上了‘全国优才’,觉得很欣慰。”谈及陈硕、王英两位女弟子,秦老眼中满是骄傲。

时间来到2022年,秦振华入选福建省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南平市人民医院的骨干医师唐俊锋、蒋幼聪作为省四批师承继承人,正式成为秦老弟子。

“跟过师,带过‘将’,现在已经是个老爷爷了。”回望带教岁月,秦老笑着说。作为如今闽北中医界的“大咖”,秦振华入行之初曾师从过吴芝春、潘七珂两位省名老中医,得到他们毫无保留的教导。

而在秦振华成为师傅后,他亦是尽心尽力地言传身教。“中医要成长,学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西为中用,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秦老说,中医成长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无论在哪个阶段,一定要执着于做中医。

秦老也曾进修西医,目的便是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为中医的学习服务。在他看来,中医学无止境,一位好的中医,一定是会操作西医技能的同时,也熟练掌握中医诊疗技术。比如弟子陈硕可以熟练操作胃镜,也能采用“望闻问切”为患者调理身体。

“学了一辈子中医,看了一辈子的病,我早已是‘铁杆中医’。”秦老笑言,这是他的追求,亦是一辈子的“信仰”。

陈硕:看病如打靶,一定要打中靶心

近五年来,南平市人民医院脾胃病科业务总量年平均增长率百分之五,胃肠镜增长率百分之十五,门诊总量年平均增长率百分之十……近期,看到科室取得的成绩,陈硕无比欣慰。

“只有医疗技术进步了,业务量才能增长。”陈硕说,她深知医术是医生的立身之本。2006年至2009年,陈硕脱产攻读脾胃病科研究生,彼时,她师承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柯晓主任,而柯晓的师傅是全省首位国医大师杨春波。受两位大师影响,陈硕对中医脾胃病的认知逐渐加深。

学习结束后,陈硕回院接任脾胃病科主任,彼时,科室还未形成中医诊疗特色,病人并不多。而她也注意到,秦老的诊室外却常有众多“病人”等候,一代“大医”形象在陈硕心底悄然扎根。

2012年,秦振华被评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硕主动报名,成为秦老弟子。自此,耳濡目染,行医筑德。“秦老常提‘一气周流’,看病如打靶,一定要打中靶子的‘中心’。”陈硕说,在秦老指导下,她细心钻研中医治疗脾胃病的方法,慢慢形成了个人以及科室的诊疗特色。而秦老“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的嘱咐时常响在耳侧,让陈硕谨记“精进医术,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2020年,南平市人民医院成为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一个担子压在了时任医院科教科科长的陈硕肩上——为医疗行业培养中医人才。于是,从院前培训到18项医疗核心制度教育,从医术教育到毕业考核,陈硕紧抓培训质量。2024年,南平市人民医院在全省14家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取得综合能力业务水平第一的好成绩。

院内带教也未落下,陈硕迄今已经带教了13位研究生。2022年初,陈硕和王英等四位同院医师考入“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取得这个成绩,不仅证明了陈硕多年来的努力,更是让秦老骄傲不已。

为了让秦老的经验永久地流传下去,陈硕等一众弟子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组织编辑《秦振华角药》一书。随着书籍广泛传播,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动提出再版。随着再版书籍《角药》的面世,浓缩着秦老及其弟子学术思想、经验方药的专业书籍得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无论治病方法是‘中’还是‘西’,首先要考虑作用于人。”无论是带规培生还是研究生,陈硕早已是许多人的老师,而在她悉心带教的身影中,还深深印刻着她的老师的身影。

蒋幼聪:做中医的“全科医生”

“一位好中医的标准是什么?”回望2007年,初入南平市人民医院工作时,蒋幼聪无法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但如今,他是坚定的:“可以明确的是,一位合格的中医,不仅可以看好病,还能提升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与西医相比,中医的成长往往要经历更多“纠结”。蒋幼聪介绍,中西医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西医看病,要做检查,找病因,这是个能看到、可复制的过程。而中医看“症候”,需要对疾病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系统性的概括,不同人体有不同变化,这便考验着中医去发现“不同”,对个体思考提出较高要求。

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发现“不同”,对于初入行的中医来说无比困难,但此时有个好的师傅,便能省去许多“走弯路”的时间。

2010年,蒋幼聪轮转至南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秦振华作为科室领军人物,常常对其指点一二。2014年,蒋幼聪赴广州进修神经内科,他认识到就算是顶级西医医院及专科,仍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中医却往往能另辟蹊径,从微妙处改善疾病,这让他坚定了走中医道路的决心。“比如西医很难改善老年痴呆的症状,但中医认为痴呆和心脾肾关系密切,特别是从肾着手,往往能使此类患者的生活状态和质量大大提高。”蒋幼聪介绍,接触中医越深,就越让他意识到,中医从“人本位”思想出发,能改善患者的生活状态,这与他从医的追求不谋而合。2022年,机会悄然而至。秦振华入选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蒋幼聪作为省四批师承继承人,正式成为秦老弟子。

“读经典、跟名师、重临床”,蒋幼聪开启中医成长“三部曲”,在一天天的学习中,不断复盘病情,打好根基。“中医分为很多派,秦老是‘时方派’,他立足于闽北气候,整理出一套疗效好的方子。”蒋幼聪介绍,他汲取秦老经验,在做临床的过程中逐渐“读懂”临床。而秦老看病多年从未收取一个红包的高尚医德,也深深影响着“亲传弟子”。

师承三年,结业考试将近。“师承有时限,但师傅是终身的。”蒋幼聪说,未来他将继续向秦老学习,成为一名无论什么病,不论男女老幼都能接诊的中医“全科医生”。

专家名片

陈朝霞 南平市人民医院肾病科主任、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福建省第三届名中医、福建省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南平名医、南平市首批优秀卫生人才、南平市第七批优秀人才。

陈朝霞:精进医术,不负病人期待

无论何时走进南平市肾病科,感受到的节奏总是有条不紊的:血透室里,机器安静运转;门诊内,问诊耐心细致;病房里,治疗高效开展。

回溯这一切的起点,那是2003年,南平市人民医院肾内科和血透室同时组建完成,陈朝霞担任肾内科兼血透室主任。一肩担起组建科室的重任,源于陈朝霞在杭州市中医院进修时,她的带教老师王永钧教授的嘱托:“你进修回去后一定要把血透室建立起来,这对肾病病人来说非常重要。”

彼时,闽北肾病专科医生稀缺,一边是“新生”的科室,一边是大量等待救治的肾病病人。陈朝霞正待“摩拳擦掌”之际,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眼前——科室“缺兵少马”。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光杆司令”陈朝霞开始寻找合适的人才。而在同院医生陈勋善的推荐下,郑山来到肾病科,成为陈朝霞的“大弟子”,同她一起开拓科室。

2004年,陈辉轮转到肾病科,这个做事踏实的小伙子很快引起陈朝霞的注意,并将其招入“队伍”。就这样,“一师二徒”开始“披荆斩棘”地发展科室。

“有人,科室才会成‘气候’。”陈朝霞说,她深知肾病诊治不易,而现代医学发展速度极快,诊治理念、药物使用随时都会更新。肾病科接诊的多数病人都是看过了西医,想来看中医,才来到南平市人民医院。为了不辜负病人的期待,“人”来了科室,还得不断精进中医医术。

肾病科成立至今,仅7位专科医师。尽管科室常年人手紧张,陈朝霞仍顶住压力,积极联系一线城市的大医院,送科室医师赴外进修。“想要看好肾病,不能只会中医,也不能只会西医。”陈朝霞说,多年来,她坚持师带徒,送弟子出去“看世界”。此外,常年带领年轻医师一同查房、下门诊,慢慢积累经验。在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下,肾内科在2014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专科。

投身杏林三十八载春秋,陈朝霞收获许多荣誉。2016年5月,陈朝霞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018年6月,被南平市政府授予“南平名医”。2022年,陈朝霞入选福建省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正式将陈辉及医院骨干医师王晓梅收作弟子。

师承之师,是荣誉,也是责任。陈朝霞先后师从国医大师孙光荣、国医大师王永钧和全国名中医脾胃病专家张小萍教授,及省名中医肾病专家魏仲南等,她深知,要教出一位好中医并不容易。为此,教习医术,她倾囊相授;践行医德,她身体力行。

“学中医,要沉得下心。”陈朝霞说。三年倏忽而过,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结业将至,同时按照陈朝霞福建省名医工作室传承要求,陈朝霞及其弟子正整理医案,一本凝聚着陈朝霞多年心血的经验合集正逐渐成书,凝聚着“师与徒”智慧的专业文字将永远传承下去。

郑山:提炼医学心悟,才能做好临床

作为科室的“大师兄”,郑山来到肾病科的年限与科室“同龄”。回忆起初入肾病科的懵懂阶段,郑山感叹:“还好有中医的师承文化,让我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去看世界。”

郑山口中的“巨人”,正是陈朝霞。2004年,初至南平市人民医院,郑山发现临床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无法用书本中的治病方式“套用”。而不少病用西医诊疗方式“束手无策”的情况下,用中医药却有很大优势。比如,一位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来院就诊,彼时患者蛋白尿指标高达6000mg/24h,但患者每天吃西药仍无法控制病情。陈朝霞带着郑山仔细分析病例,决定全部停掉西药,为患者开具个性药方调理。神奇的是,3个月后,患者蛋白尿指标转阴,身体情况也大大好转。

在陈朝霞的带领下,郑山更加相信中医,巩固了中医信念。他意识到,中医强调“一人一方”,只要“方”对,哪怕是病情变化快的急症,也可以取得很好疗效。而中医讲究经验,在名师的指导下,要有悟性、善总结,才能真正做好临床。此后,郑山开启沉浸式学习——在门诊,认真记录陈朝霞的诊疗心得;在病房,学会面对病人随时可能变化的病情。而“读经典、跟名师、重临床”已是习惯性“日常”。

医者诊治患者,在人与人的交流中,郑山从陈朝霞身上学到:医德是首位。“主任很细心,遇到疑难、棘手病情,会与病人不断交流,坚持不懈地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郑山说,遇到生活困难的病人,陈朝霞在注重疗效的同时,还会兼顾药方的“经济实惠”。

跟随陈朝霞建设肾病科的21年间,郑山已成长为中医主任医师。临床不歇,科研不止。在同院余天泰教授、陈朝霞主任的指导下,郑山还共同完成了《真武汤合丹参四物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等论文的书写,《针药并用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观察》等南平市级科技项目的研究。“做科研的过程,是对临床的总结、再提升。”郑山说。

为了尽早推出《陈朝霞学术经验集》,郑山、陈辉等正紧锣密鼓地整理陈朝霞多年来的医案,整理的过程,也是一次次对方药心得、医学心悟的“复盘”。

学医意味着一辈子的学习,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然而,总结学术经验,并代代传承,在郑山看来,却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情,让他投身其中,乐此不疲。

陈辉:师承有时限,跟师永不歇

对许多医生来说,初入医院时,书写病例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个环节正是陈朝霞与陈辉结下师徒缘分的“起点”。

“朝霞主任给我的初印象,是1995年全省唯一获得首届全国中医病案评比优秀中医病案奖的选手,这个荣誉对于我们这一级别的医院尤为不易。”陈辉说,受此“光环”吸引,他于2003年轮转至肾病科后,便开始每天跟着陈朝霞问诊、查房。陈朝霞主任耐心、细心的态度,良好的医术,慢慢地影响着陈辉,轮转结束,他选择留在了肾病科。“朝霞主任对病人一视同仁,门诊常常看到很迟,且无怨无悔,这便是‘大医精诚’。”

2022年,陈朝霞入选福建省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陈辉就此与其“双向奔赴”,成为正式弟子。“现在很多病人来科室看好病了,会说中医很神奇,其实刚开始要实现‘神奇’是非常困难的。”陈辉说,师承学习省去了徒弟独自摸索前进的阶段。

不少人对中医疗法的印象是“慢”,但是在跟师过程中,陈辉发现中医也可看急症。比如一位反复腹泻病人来院就诊,因其已经使用了各类止泻药仍不奏效,陈朝霞便带着陈辉仔细为病人辨识体质后,针对病人阳虚体质,为其开具附子理中汤,一帖药下去,病好了许多,经三天中医治疗,腹泻已痊愈。“一次次对方药、中医疗法的成功验证,会给我们中医很大的信心,对成长很有帮助。”陈辉说。

经典、有效的药方从陈朝霞传至陈辉等其他弟子,造福了更多的患者。如今,陈辉作为陈朝霞名医工作室负责人,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和工作室其他师承成员紧锣密鼓地编著《陈朝霞学术经验集》。这是一次跨越40年的对陈朝霞诊疗经验的收集和整理,也是一次对师徒默契的考验。

而在陈辉看来,这次的整理十分有意义。“流传至今的中医经典书籍,其实也是古代各名家无私分享出了自己的经验,中医派别繁多,只有各家学说融会贯通,中医药文化才能更加璀璨。”陈辉说,师承有时限,但他会牢记初心,一直跟着“名师”学习,永不停歇。

图片说明:

秦振华带领蒋幼聪、陈硕(从左至右)下门诊

陈朝霞(中)与郑山(右)、陈辉(左)一同下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