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闽北日报

从朱子文化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第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华文明发展规律,以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全面阐释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既是对数千年文明传承特质的高度概括,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内涵。这些突出特性,在朱子文化中得到鲜明体现。

一、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在朱子文化中的鲜明体现

(一)朱子文化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主干是儒家文化造就、传承的。宋代以后,朱子立足南宋实际,在继承总结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建构起一套以“理”为核心,涵盖自然、人文、社会各个领域集大成的理学思想体系,赋予传统儒学的精神品格与理论内涵,成为后人学习、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这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使朱子文化成为接续传统儒学与后世文明的纽带。

(二)朱子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起重要推动作用

朱子的学说不仅以“理”为核心,深入研究了宇宙的本原,还在道德修养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社会秩序的构建、治国安邦的推动等各个方面,有着宽领域、深层次的思考和阐述。纵观朱子一生,著作等身,创作了囊括经、史、子、集各类著作25种,600多卷,2000余万字。与吕祖谦合作完成的《近思录》,被奉为理学的进阶之作;致力于正本清源的《周易本义》,掀开了《周易》的神秘面纱;划定不同年龄学段的《小学》,是元明清普遍采用的启蒙教材;规范仪礼制度的《家礼》,成为冠礼、婚礼、祭礼的日常实践手册……凡此种种,都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朱子文化在新时代仍然得以传承发展

尽管岁月流转,时光涤荡,朱子文化所蕴含的许多理念,仍然在日用常行之间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对政治生活、伦理道德、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朱子强调通过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与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契合,成为世代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求学次第,与传统儒家教育思想一脉相承,亦为后世教育实践提供重要借鉴;和谐、仁爱、民本、大同等理念,也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发展,展现生机活力。

二、中华文明突出创新性在朱子文化中的鲜明体现

(一)朱子文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创新

朱子文化不仅继承了传统儒家的核心思想,更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在阐释儒家经典的同时,吸收各家精华,形成了集大成的理学思想体系。如:朱子创造性地把《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新儒学形态和新经典体系的建构,成为文人开科取士的钦定教材、参考答案,开启中华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四书”时代;继承程颢、程颐关于“理”的学说,进一步厘清“理”与“气”的关联,并通过深化张载“理一分殊”的理论,明确“根源之理”,完成“理气论”形而上的建构;在“读书穷理”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总结了“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经典读书法,集中反映中国古代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对一代又一代读书人产生影响。思想领域的这些创新,至今仍有值得借鉴的宝贵价值。

(二)朱子文化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创新

除了思想文化,朱子文化的创新性在自然科学领域亦得到充分体现。对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浓厚兴趣、严密思考和深入研究是朱子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孩提时期,就发出“天外何物”的探索之问;成年之后,对天文、生物、地理、气象、医药、兵法等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朱子以阴阳二气的运动,来解释天、地、日、月、星、辰的形成,提出地其实是在天之中,而不是在天之下;认为月亮本身无法发光,只是反射它所接收到的日光;日食、月食并非所谓“天狗吃月亮”之类的诡异事件,而是可预测、有规律的自然现象。除此之外,朱子还是最早认识化石学者之一,找到了“雪花为何为六边形”的答案,对宇宙起源、地心说、浑天说、中医诊脉、农业生产技术等领域都有创新性观点。

(三)朱子文化在社会实践领域的创新

鲜明的实践指向,是朱子文化创新性的又一个鲜明体现。通过“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朱子强调要通过对事物规律的探究来获取知识,并且要反过来指导实践,突显了实践的重要性。如:传承发展儒家朴素的民本思想,创办五夫社仓,丰收年景,老百姓可以把多余的粮食存在社仓,青黄不接时借出去收取一定利息,丰收后连本带利归还;小灾年景,利息减半,大灾年景,免于收取利息,突破了过去社仓大多是官办形式,只设在州县一级的局限,创建了一种以民间力量为主,具有互助性质的储量备荒新制度,是其民本思想在实践领域的创新成果体现;在各地创办、修建、重建多所书院,办学弘道、著书立说,积累丰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对为学者做人处世、读书学习提出鲜明的规范和要求,要求师生共同遵守,成为书院发展史上的纲领性学规,影响后世数百年。

三、中华文明突出统一性在朱子文化中的鲜明体现

(一)在政治上维护国家统一

朱子生活的南宋,在外敌入侵、步步紧逼的形势之下,以赵构为首的统治者在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建立偏安政权,苟且偷安,尽管朱子不可能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时局走向,但收复中原失地,实现山河统一仍然是包括朱子在内的许多爱国人士共同的信念。为此,朱子推崇“悠悠万事,抗金唯大。”以拳拳之心反对“议和”,不厌其烦地向朝廷提出挥师北上,收复失地的建议。淳熙十四年(1187),朱子被赋予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鸿庆宫主管一职,当时的商丘已在金国统治之下,根本无法到任,于是无奈写下:“旧京原庙久烟尘,白发祠官感慨新。北望千门空引籍,不知何日去朝真。”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子因病去世,临终之前,反复念叨:“某要见复中原,今老矣,不及见矣。”中原难以收复、国家难以统一成为他永远的遗憾。

(二)在思想上主张“理”贯天人

作为朱子文化核心的朱子理学思想强调“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至高无上的普遍规律和绝对真理,它超越时空、阶层,贯通天、地、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论是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还是人和自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应该以“理”为最高遵循,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追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实现各司其职,和谐发展;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注重存理去欲,克己复礼;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明定人伦,各安其位;这样的要求,归根结底是为了构建和谐、统一、有序的社会,与中华文明“天下大同”的统一性理想相契合。

(三)在文化上增强文化认同

自先秦以后,儒家学说逐渐形成、发展,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汉代确立正统地位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的演变。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玄学流行、道教兴起,还有佛教、希腊、波斯文化的渗入,各种文化流派、思想学说相互激荡,都在中华文明土壤中找到了或大或小的生长空间,到了宋朝,儒学衰微,其正统地位受到巨大挑战。朱子响应时代召唤,集理学之大成,集儒释道之大成,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推动儒家“道统”正统化,重塑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格局,有力增强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对促进社会稳定、团结统一发挥了有利作用。

四、中华文明突出包容性在朱子文化中的鲜明体现

(一)朱子文化的形成得益于突出的包容性

朱子文化包罗万象,影响深远,其形成正是得益于突出的包容性。朱子继承总结宋以前的传统儒家思想,传承发展北宋以来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等思想家的学说精华,借鉴吸收佛教、道教有益成分,还通过讲学、著述、论辩,融合统一了同时代湖湘学派、浙东学派等思想成果,这样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成就其“集大成”。

(二)朱子文化的内容蕴含着突出的包容性

在内容上,朱子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蕴含着突出的包容性。如,朱子引用佛教“月印万川”的例子,来论述“理一分殊”的观点:天上月亮本只有一个,照射到江河湖海后,水里便映照出无数个月亮,天上的那个月亮,好比朱子定义的“理”,江河湖海里映照出的月亮则是“理一”之外的“分殊”。朱子也注重吸收道教哲学之道本论的思想,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及万物存在的根据,并借鉴道教用图解释《周易》的形式,生动阐述其易学思想、理学观点。

(三)朱子文化的传播离不开突出的包容性

南宋以后,朱子文化日渐得到统治者的认可与推崇,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并在老百姓日常行间得到时代传承,还远播海外,在亚洲的韩国、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欧美的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流传与发展,对康德、卢梭、伏尔泰、莱布尼茨、富兰克林等思想家产生影响,赢得了“新儒学”“后孔子主义”“东亚文明的体现”等诸多美誉,正是突出的包容性推动了朱子文化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华文明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五、中华文明突出和平性在朱子文化中的鲜明体现

(一)朱子哲学思想体现突出的和平性

朱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万事万物都遵循“理”的规律,才能达到有序、稳定、和谐的运行状态,在这样的哲学视域中,和平成为“理”的自然体现和内在要求。对待自然,他主张遵循“天理”,保持尊重与敬畏;对待他人,他倡导“仁爱”,坚持仁民与爱物;对待社会,他强调“中和”,维护稳定与和谐。这样的哲学理念,赋予了和平的思想基础。

(二)朱子道德主张体现突出的和平性

朱子尤为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倡导将德育摆在学校教育的首要位置,教育读书人通过立志、克己、内省、涵养、主敬、格物致知,领悟孝、悌、忠、信的伦理纲常,实现“立修齐志、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存忠孝心、做圣贤人”的目标。这样的道德主张,有助于塑造平和、宽容的人格,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

(三)朱子政治理念体现突出的和平性

在政治理念方面,朱子强调要实行“仁政”,主张统治者以仁治国、以德治国,关注民生,赢得民心,方能巩固政权,实现国泰民安、和平安宁。同时,他也注重社会秩序的稳定,希望通过完善的礼仪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言行,使社会各领域、各阶层都能各安其位,避免社会失序引起的纷争与动荡。这样的政治理念,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也为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综上所述,朱子文化与中华文明突出的五大特性高度契合、相互体现、彼此印证。新时代新征程上,应深入挖掘朱子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促进朱子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展现中华文明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中共南平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