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闽北日报

崇仁“五问”

日期:08-19
字号:
版面:第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立秋时节,乌君山下、富屯溪畔的光泽崇仁,是一幅天光明媚、清波潋滟的美丽画卷。穿行在崇仁古镇,脚下是百年老街,抬头是青瓦灰墙,身旁是潮流小店,眼前是绿水青山——这座文脉千年的古镇,正经历着一场从沉睡到苏醒的蜕变。

崇仁,曾是闽北重要的商贸重镇,拥有明清古建筑群、商周遗址、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等丰富的文化资源。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交通闭塞、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一度陷入古建闲置、文化沉睡、村庄空心、经济落后的困境。

如何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如何让古建筑真正“活”起来?如何破解文旅融合中“有资源、无产业,有历史、无市场”的难题?如何让文旅融合更好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因地制宜探索走出具有山区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的目标?

崇仁的答案是——主动融入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建设,以“古文明为魂、新业态为翼”,推进文脉保护、文旅融合、环境优化、民生改善,探索走出一条以文化激活乡村、以旅游带动产业、以人才推动振兴的共富新路子。

一问:古建闲置,文化沉睡,如何唤醒沉睡资源?

“这些老宅子,有的几十年没人住,有的成了鸡舍猪圈,有的甚至快要倒塌了。”崇仁镇党委组织委员高琦回忆起古镇改造前的景象,仍感慨不已。

崇仁古镇拥有大量明清古建筑,但由于年久失修、产权分散、缺乏统一规划,许多古建长期闲置,文化资源面临流失风险,部分建筑存在安全隐患。

为此,崇仁镇科学制定崇仁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采取“产权置换+以修代租”的创新模式,由乡村振兴公司作为运营主体,整合村集体、村民等零散资源,对古建筑进行统一修缮和活化利用。

“我们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完成景观节点打造5处、古宅修复9处、外立面改造14户,盘活古宅10栋、整合荒地120亩。”高琦介绍,“这些老宅修复后,有的改造成咖啡馆,有的变成中药文化体验馆,有的成为文创工坊,真正让古建筑‘活’了起来。”

不仅如此,崇仁镇借助实施“五文工程”的契机,系统挖掘何家潭遗址、池湖商周遗址、建昌帮中药炮制技艺等9项文化资源,引进茅店窑青白瓷、油纸伞等4项非遗技艺入驻,集中于崇仁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内进行创新表达。

“我们不是简单地修缮,而是让老宅子有功能、有业态、有故事。”崇仁镇镇长郑勇说,“每一栋古建的修缮都围绕一个文化主题展开,有的突出中医药文化,有的展现商周历史,有的打造非遗体验空间。”

在古镇核心区域,原本破败的老粮站等用房被改造成建昌帮中医药传承创新综合体,集中药科普、名医诊疗、药浴药膳于一体,成为“中医药+生态游+文化体验”的复合业态创新尝试。

当记者一行走进由一栋古建筑改造成的上古堂,青年讲解员邱雅琴正向游客介绍福建古文明的过往:“象鼻盉是印纹印陶里的典型代表,它表面的釉变体现其高超的技艺,能以假乱真,接近青铜器的质感。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在光泽才能看到完整件,专家考究发现,我们这里在商周时期,就和中原王朝有了联系。”

“这个象鼻盉是商周的,我手上这个是仿制的。”历史文学爱好者范乃民手上拿着与象鼻盉形状无二的青白瓷,“我们福建人离不开茶,把这么有意思的文物做成茶具,无论是收藏还是送人,都很有意义。”

二问:文化有底蕴,产业无支撑,如何实现“文化变现”?

“我们有商周遗址、有中药文化,但过去游客来了,除了看看古建,不知道还能体验什么。”崇仁镇干部曾一度苦恼于文化资源丰富但产业支撑薄弱的骨感现实。

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产品,实现“文化变现”?崇仁镇打出一套“文化+旅游+康养”的组合拳:

打造上古堂商周文化展示区,集中展示马岭商周遗址与何家潭遗址的研究成果和纣王坝水文明,开发文物衍生品,将文物元素融入茶具、饰品等文创产品;

建设建昌帮中医药传承创新综合体,融合中药科普、名医诊疗、药浴药膳等康养项目,形成“中医药+生态游+文化体验”的复合业态;

推出“古文明研学之旅”“中医药康养之旅”等5条精品线路,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研学、疗养、打卡;

……

“我们是专程从武汉带母亲来这里疗养的,清晨陪她在康养福道散步,老人家连说这儿比疗养院舒坦多了。”游客徐先生说。

文化资源转化为场景产品,生态资源转化为康养产品,产业资源转化为文旅商品——崇仁正通过“文化+”,推动文化资源变现,实现从文化富矿向文旅富矿的转变。

“我们始终牢记南平市委、市政府对崇仁‘导入多种元素,发展崇仁优势’的要求,深入实施‘五文工程’中的‘文脉传承’与‘文旅融合’工作,把全镇干部心思和精力集中到抓项目、促发展上,凝心聚力共同打造崇仁特色文旅综合体。”崇仁镇科技副镇长汤振坤介绍。

在建昌帮中医药传承创新综合体,游客不仅可以了解中药炮制技艺,还能参与药膳制作、体验艾灸推拿、购买中药文创产品。在上古堂商周文化展示区,游客可以亲手制作陶器、参与文物复刻、购买商周风格茶具,真正实现“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文化体验。

此外,崇仁镇还推动“非遗+旅游”融合,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入驻古镇,开设青白瓷工坊、油纸伞作坊等,开展常态化手工艺体验课程,增强游客的互动感与参与感。

当古建筑从“静态展示”变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场景,千年古镇的文化诗篇“活”了起来、“火”了起来,传统文化资源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问:年轻人口流失,业态传统单一,如何激活古镇“青春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

“以前镇上的年轻人,出去的多、留下的少。”崇仁镇党委书记高丽萍坦言,古镇发展曾面临“人少、钱少、活力少”的难题。

为破解村里空心化、人口结构老龄化、产业发展单一化的问题,崇仁镇响应南平关于“回家乡来、助乡村兴”的号召,启动“大学生返乡创业计划”,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资源扶持”的方式,吸引本地青年返乡创业。

“我们确定经营方向后,政府为我们装修好硬件设施,我们只需要付出原料和水电的成本。”草本堂经营者之一的高凌旭说,“不仅如此,政府还为我们提供免费的吃住,让我们更安心地创业。”

目前,古镇已有9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团队主创皆为光泽本地人。他们既是“乡亲”,也是“网红”,用年轻人的视角研发新品、开直播、拍短剧,将崇仁的美以“YOUNG”的方式呈现给全国网友。

“我是光泽人,毕业后一直都有一个创业梦。当我看到崇仁招募大学生创业团队,我就积极报名参加了。”高凌旭介绍,他根据崇仁古镇“游明清古街,享中医康养,续商周文化,品古韵崇仁”的定位,提交了项目策划书,经过审核通过,才正式入驻。

如今,像高凌旭一样的年轻创客们,不仅激发了古镇的青春活力,也带动了本地农产品销售、手工艺制作、民宿经营等多个业态发展,形成“创业店面+村民就业”的共富生态。

其实,早在古镇业态谋划之初,崇仁镇就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吸引年轻人归乡创业。同时,组织镇村干部到浙江、江西等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做法。

“杭州的潮文化IP结合、南昌的中药文化传承让我们深受启发。”高琦就是外出学习的干部之一,“多次外出学习,打开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意识到文化‘年轻化’的重要性。”

如今,焕发出新活力的古镇,正准备乘着市里“回家乡来、助乡村兴”的政策东风,拿出更多的诚意和真金白银的实惠,迎接更多的年轻创业者,希望借助年轻人的创意和闯劲,更好地让古镇“新生”更有希望,让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更具动能。

四问:民生改善迫切,群众期待较高,如何实现共建共享?

“在动工之前,镇里的干部常常来和我们聊天,问我们在古镇改造上有什么建议。”村民王凯说,“当时不少村民都提出河岸两边没有可以散步的步道、污水管道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没想到他们一一为我们实现了!”

崇仁镇坚持“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在古镇规划建设中开展“师徒结对、领办课题、一线解题”活动,干部放下架子倾听民意,撸起袖子投身项目攻坚,切实挑起担子、干出实效,累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6个。

“我住的房子年头久了,空的房间也是用来放杂物,本来都快倒了。”独居老人黄代兴说,“政府免费帮我修好后,给年轻人开咖啡馆,也让我这百年的老房子‘活’了起来。”

如今,崇仁人居环境实现“景区式”提升,基础设施完成“城市化”改造,文旅业态实现“融合式”发展,大幅提升了当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这里是光泽崇仁,你看我家门口的小院子多舒服。”趁着夕阳下的好风景,古街的原住民黄泰山拿着手机正拍摄小视频,将家乡的新变化分享至互联网,“我家这么美,要让更多人看到!”

在这里,越来越多像黄泰山这样的村民随手记录下在崇仁生活的美好瞬间上传网络,与网友分享自己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崇仁,不仅有好起来的环境,更有鼓起来的口袋。古稀老人李银珠在家门口做起了小生意,守着“老房子”也能赚到“红票子”——每逢节假日,她的特色美食擂茶、文子、油炸米浆片供不应求。

“最忙的时候一个月能赚到上万块呢!”李银珠说,“之前我只能在家里做家务,帮忙做农活,收入不高,现在家门口就是景区,做些本地小吃还赚不少钱。”

“竹排、船只、水上自行车等一批器材已全部到位。”崇仁水上项目运营公司三可文旅发展(光泽)有限公司负责人齐全文介绍,“我们招募的竹筏工都是当地的居民,目前正对他们进行相关从业资格的培训。”

听闻水上项目在招募竹筏工,村民高贤良早早主动报名,等待培训通知,“等我拿到证书,农闲时我就来划竹筏,可以额外多挣一份钱呢!”

在纣王坝下游,共青村民因地制宜发展水上竹产业,会制作竹筏的村民,一年至少增收3万元。

目前,崇仁古镇通过乡村振兴公司,已直接带动就业50余人,间接带动农产品供应、物流配送、设备维修等上下游岗位28个。

此外,崇仁还不定期举办大型文旅活动,在现场搭建农夫集市,汇聚本地笋干、土蜂蜜、大米等特色农产品,激活乡村消费活力,今年以来已带动村财和村民增收20万余元,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良性循环。

五问:文旅热度如何延续?长效机制如何建立?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完成改造的崇仁古镇在开门迎客后,已累计接待游客13万人次,较改造前增长50%,文旅综合收入突破500万元,带动就业岗位达500余个。

“文旅融合发展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想要抢抓文旅消费市场契机,始终维持热度、保持魅力,并非易事。”高丽萍认为。

为此,崇仁镇积极打出组合拳——

深化非遗保护和活化利用,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完善文旅产业链条,推动“文化+旅游+康养+农业”深度融合;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共青大桥提升改造及周边环境整治项目优化旅游动线、提升服务功能;

加强人才引育机制,持续吸引青年创客、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旅运营人才返乡创业。

此外,镇里还在制度保障、资金筹措、人才引进等方面持续发力——

在制度保障方面,崇仁镇依托“乡村振兴公司”这一运营主体,整合资源、统筹资金、引入市场机制,确保古镇发展有平台、有资金、有项目、有人才;

在资金筹措方面,崇仁镇积极争取专项债、社会资本、政府配套等多元投入,今年以来共谋划文旅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项目22项,谋划专项债项目8项,计划争取资金4.9亿元,续发项目1项,获批资金1000万元,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人才引进方面,除“大学生返乡创业计划”外,崇仁镇还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闽台乡建乡创团队建立合作机制,引入专业设计、运营、策划人才,提升古镇发展的专业化水平;

在品牌塑造方面,推动文化资源IP化,建立“文化普查—创意转化—产权保护”机制,对商周遗址、建昌帮古法炮制技艺等9项文化资源进行IP确权,孵化“崇仁滋味”“商周印象”等特色品牌,已带动文化附加值提升50%。

如今,在崇仁古镇这方天地,随处逛逛,就能感受新旧“潮流”的交融与碰撞。从“古建闲置”到“文化活化”,从“资源沉睡”到“产业唤醒”,从“人口流失”到“青春回归”,崇仁古镇的乡村振兴故事,正变得越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