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馨
中秋将至,外婆照例从老家给我寄来月光饼。还没拆开,那熟悉的米香仿佛就已经透过包装,迫不及待地往我的鼻子里直钻。这是昔日客家人必备的中秋糕点,如今市面上售卖的新式月饼层出不穷,但在我心里哪一种也不比不上它。
客家人把中秋节叫作八月节,把月亮叫做月光,把月饼叫作月光饼。武平传统的月光饼用糯米制成,颜色、形状、尺寸都和月亮酷似。我常想:“这才是最名副其实的月饼,其他地方的月饼除了圆,还有哪里像月亮?”月光饼不像广式月饼那般油润艳丽,也不似苏式月饼那般酥脆多层,它口感清甜质朴,是世代客家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象征。
外婆做月光饼最拿手。她总说,做饼的白糯米要选当年的新米,浸泡得恰到好处,磨出的米浆才能细腻滑润。外皮需反复揉搓,直至柔软而有韧性,蒸熟后便呈现出一种温润的洁白。内馅则通常包裹着炒香碾碎的坚果、芝麻、花生,有时还会加入冬瓜条或者金橘饼来增添风味。就这么简单的几种材料,经外婆的巧手一调制,就成弥漫了我的整个童年的滋味。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儿时八月节的“邀月”。那时,父母因工作的原因,把我寄养在县城的外婆家。中秋之夜,外公外婆早早就来到禾坪上,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一张桌子,桌上放一盆清水,再供上月光饼、花生、柚子等食品。而我和哥哥则搬来小凳子,紧挨外公坐下,听他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月亮升起来时,外公将月光饼拿起,对着月亮慢慢移至水盆上方,嘴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月亮还真被请到水中去了。我们一会儿望望天上,一会儿看看盆里,一会儿瞧瞧月光饼,发现自己的世界中竟然同时有了三个月亮,那种感觉真的非常奇妙。
“邀月”过后,外公会用刀小心地将硕大的月光饼均匀分切,确保人人有份。他总说:“月光饼就像月亮,每人一块,合起来就是团圆。”我和哥哥吃得津津有味,嘴里的饼格外香甜,头顶的月格外明亮,眼中满是对神秘夜空的幻想......
我拆开月光饼朴素的包装袋,拿起来轻咬一口,熟悉的味道瞬间溢满唇齿间。如今,外公离开我们已经十二年了。当中秋月再升起时,给我分饼、讲故事的那个人早已经不在了,但那美好的回忆却始终留在我心里。我细细品味着月光饼的香甜,突然又觉得很庆幸,因为,为我做月光饼的外婆还健健康康。
我仰头望着月亮,今晚月色很明亮,银辉洒满大地,也照亮我心中那抹深深的思念。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外公举起月光饼的身影,仿佛听见他说:“馨馨,这块最甜的给你。”我知道,外公一直在天上看着我,永远守护着我。他的爱就像这月光,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温柔而长久地照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