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武昌
远离故土,漂泊在外,中秋节是游子最想家的佳节。“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转眼间,中秋佳节又如约而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体会到对故乡的思念更加深刻,如同滔滔江水,延绵不绝。
大地情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个佳节都有一个主旋律。人生在世,远离故土,身处异乡,谁都无法忘记成长过程中,在故乡发生的点点滴滴故事和关于亲情的记忆。把故乡、亲情与美丽的月光联系在一起,便能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共鸣。
中秋前一天的夜,月光如镜。我站在公司的阳台上,将心中流淌的乡愁淋漓尽致地融入月色,眼前浮现出故乡诗情画意的画卷:连绵起伏的群山,竹林在秋风中不停摇曳;涓涓的小溪流水,如玉带般蜿蜒曲折;层层的梯田上,金色稻浪在翻腾;土楼屋顶上的炊烟,像扭动着小蛮腰的少女。美好的一切,都在脑海中清晰呈现。
“万里碧空如洗,寒浸十分明月,帘卷玉波流。”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不在身边、客居异乡的亲人。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总是格外明亮。
对于我来说,童年的中秋节也是迷人的。我最喜欢吃糍粑,每到这个佳节,住在附近的亲戚会用搪瓷盆装着糍粑,送来给祖父品尝。芋子包、糍粑是中秋节最常见的美食。打糍粑也是一种传统节日风俗,在农村,刚完成秋收便遇上中秋佳节,村民通常会用糍粑、芋子包来庆祝节日、招待亲戚朋友。
我们吃着糍粑、芋子包,望着天空中的月亮,觉得格外亲切,仿佛那月亮和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与月亮互通神韵,点缀着中秋之夜的欢愉;空气中还弥漫着桂花的幽香,令人心旷神怡。楼坪上,长辈们摆上一张正方形的桌子,上面放着月饼、柚子和茶具,围坐在一起聊天赏月。最吸引我的,是那块又大又黄的月饼。
此刻,长辈们常给我们唱的客家歌谣也在耳边回荡:“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
来到他乡后,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现在过中秋节的方式五花八门。大家会准备好高档月饼、优质水果,再做上几道好菜、沏上一壶好茶、打开一瓶好酒,迎接中秋。一家人一边喝茶、喝酒,一边聊天赏月,其乐融融。
自古以来,明月是个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吟咏的对象。他们在咏月中倾注爱恨情愁,描述人生的悲欢离合,也展现自己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月光是美丽纯洁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意境;月亮也是人们相思情感的载体,寄托着恋人之间的相思,表达着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自古以来也引发人们的哲理思考——当游子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时,心中总会涌起无限遐想。
中秋月圆思故乡,我深深明白,那浓浓的乡愁里,蕴含着父母无尽的惦念与牵挂,以及他们辗转在田间地头的身影。这些岁月的印记,时时刻刻在我心中萦绕。“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正是这种“明月千里寄相思”的离别,才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