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越关山”,一个家族的迁徙与坚守
日期:10-06
■曾岩
2024年初冬,一位来自四川内江的曾氏宗亲,通过龙岩市新罗区的宗亲联系上了上杭祖地的我们族人。当我看到内江宗亲发来《梁家坝曾氏家族简述》时,禁不住流下热泪,一段尘封三百年的家族迁徙史缓缓在我眼前展开。1716年,年仅24岁的曾达一带领家族从我的老家上杭县兴隆村迁往四川内江,开启了一个家族在巴蜀大地的创业传奇。三百年后的今天,当两地宗亲再度相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寻根问祖的佳话,更是一部关于勇气、智慧与传承的史诗。
这段故事的起点在1709年,16岁的少年达一公望着贫瘠的家园,作出了一个改变家族命运的决定。那时谁都不曾想到,这个闽西少年的选择,不仅将开启一个家族的传奇,更将参与塑造“甜城内江”的糖业版图。
达一公二岁丧母,继母以孝闻名乡里。在“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下,他先征求父亲意见,在获得父亲支持后踏上赴蜀征程。这种孝道精神贯穿了他短暂而壮阔的一生。
当他只身行走三千里险途,沿途靠帮人挑担维持生计时;当他在内江发现适宜安居的乐土后,立即返回故乡接引父母时;在梁家坝定居后,发现自己五世以来的祖宗墓地还在闽西,无法依时祭祀,决定再次返回上杭,在他第三次背负祖先九具骸骨返回内江时——每一步都映照着一个传统中国子孙对“慎终追远”的执着。
更难得的是,达一公将这份孝悌之心延展至整个家族。当伯父奇任等人前来投奔他时,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辛苦置办产业的三分之一相赠,分文不取。这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胸怀,为家族在异乡的繁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初到内江时,达一公所见是战乱后荒芜的土地,半数荒废,地里长满了杂草。他与父亲亲自伐木割草、开垦荒地,在雇工稀少的年代,几乎全靠家人双手建立起新的家园。
从帮人挑担的少年,到经营布匹珠宝的商人,再到购置田产的小地主,达一公的每一步都印刻着勤劳的足迹。特别令人动容的是,即便在事业初成后,他仍然保持亲手劳作的习惯,这种勤俭精神成为家族最珍贵的传承。
达一公最令人惊叹的,是他超越时代的商业眼光。在大多数人还满足于传统农耕时,他敏锐地注意到内江与上杭祖居地相似的气候特征,断定这里适宜甘蔗种植。据史料记载,他利用回闽迁坟的机会,特意请来两位制糖匠人,挑着蔗种返回四川。这一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是改变地区经济格局的关键一步。从此,曾氏家族在沱江两岸开创了“五里一房人,五里一糖房”的盛况。
到晚清民初时,四川糖产量占全国近七成,内江糖产量又占四川七成,而达一公的后人最多拥有千余家糖房,占内江糖业三分之一。可以说,正是达一公当年的远见,为“甜城内江”的美名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回顾达一公的一生,就是一部与艰难险阻抗争的史诗。16岁离家,24岁正式迁居梁家坝,其间三次往返闽蜀,每次行程七千余里。在交通不便、匪患频发的年代,每一次出行都是生死考验。42岁英年早逝的达一公,将最宝贵的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家族迁徙与发展事业。正是这种“越是艰难越向前”的精神,支撑他在陌生的土地上开辟出新天地。
三百年时光流转,曾经少年跋涉的山川已变通途,曾经靠挑夫传递的消息瞬息可达。但那份对祖先的敬仰、对家族的担当、对未来的期许,依然在曾氏后人的血脉中流淌。
从闽西山区到蜀中沃野,达一公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根”与“路”的哲学——根是永远不忘的来处,路是勇敢前行的征途。这份家族记忆,不仅是曾氏子孙的精神财富,更是所有在时代变迁中寻找身份认同的中国人的共同镜像。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的故事提醒自己: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