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闽西日报

奇和洞人的生存密码与精神图腾

日期:10-06
字号:
版面:第03版 话说闽西       上一篇    下一篇

奇和洞遗址文化层出土的部分螺壳

■吴锡超

作为最后的晚期智人之一,奇和洞人早期最主要的生产活动是采集和渔猎。其中,采集活动是食物的主要来源,由女性来完成。由于植物性的食物在各个季节的丰富程度是不同的,单靠采集显然无法摆脱饥荒的威胁。因此,作为辅助性的渔猎活动,通常由男性负责。

奇和洞遗址紧挨着奇和溪。奇和洞遗址旧石器时代文化层出土了少量的龟鳖残甲、鱼类残骨和贝螺硬壳等,说明奇和洞人已经学会水畔求生。由于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层没有发现网坠,说明他们没有发明渔网,最有可能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捕鱼方式——以木石为兵,击打游鱼,或下到水中捉鱼,甚至围堰后“竭泽而渔”。

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曙光,带来了鱼钩、渔网等先进的捕鱼技术革命。从8000年前的奇和洞遗址新石器时代初期文化层出土的骨制鱼钩、石网坠,充分说明了捕鱼技术的演进。

2010年,奇和洞遗址T1③B层出土了福建唯一的一件骨制鱼钩,由一根兽骨折断磨制而成,形状呈典型的大写字母“J”,钩身光滑、纤细,龙门宽窄适中,钩身向上竖直,呈50度左右钝角。钩柄顶端磨损,看不出是否有穿孔。钩身和出土地层边上有若干灰迹,其成分是植物纤维,说明奇和洞人采取了磨制技术,用麻丝绑住钩柄,做成吊线,进行钓鱼。可见,新石器时代初期的奇和洞人已掌握绑制、打结技术,制造细腻的劳动工具,其智商远远超出其祖先晚期智人,进化到现代人阶段。

从直钩到弯钩是钓鱼工具的一大进步。人类最早使用的鱼钩,通常是用兽骨或禽骨劈磨而成的直钩和微弯钩,又叫鱼卡。其两端呈尖状,磨得锋利,中间稍宽,并磨出系绳的沟槽,或钻有穿钓线的小孔。奇和洞人发明的骨制鱼钩,精细而科学,适合奇和溪的水域环境和鱼类特点,是生产上的一大进步,堪称人类捕鱼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较之鱼钩,渔网的出现无疑是捕鱼技术的一大进步。奇和洞遗址T2扩方③A层出土的石网坠,在器身中间磨制出一个横向凹槽,形成单缢形网坠,古朴粗粝,简单实用。奇和洞人将植物纤维,编织出较为复杂的渔网,周边系上石网坠,用来捕鱼,以更高效的方式延续着溪畔渔火。而较粗的树皮,则编织成网罟,用于捕捉体小的飞禽走兽。

捕鱼不仅是生存手段,更催生了技术飞跃与精神觉醒。奇和洞遗址T1③B层出土了一件精美的砂岩鱼形饰件艺术品,细孔(鱼眼)的直径只有4毫米。可见,他们在先辈长期磨制石器的基础上,将磨制技术进一步发展为研磨技术,掌握了钻孔技术,不仅会单面直钻,而且能精准地两面对钻。

通过鱼形饰件,我们可以看出奇和洞人具有朴素的鱼图腾生命崇拜萌芽和审美观念。可以想见,当平均寿命不到30岁的原始人面对疾病、饥饿、猎杀而产生的高死亡率时,对鱼类的崇拜超越了实用意义。在猎鱼食鱼的半夜惊梦中,希望得到“鱼”的谅解;在鱼形饰件的轻刻细磨中,寄托着对旺盛繁殖力的渴望。鱼,已经从食物升华为族群延续的象征,在篝火映照的奇和洞岩壁,投下了精神图腾的信仰之光。

奇和溪畔的星星渔火,最终从闽西山坳洒遍太平洋、印度洋上的茫茫南岛,终成文明星图上的坐标。他们的渔猎传统,或许正是跨越海洋的文化火种和生存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