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尚义乡”匾(复制品)
■王坚 文/图
长汀县濯田镇下洋村,古称“下王”“下坊”,村域包括今上庙村和街上村的部分区域。南宋末年,下洋村王氏先祖四郎公在此开基繁衍。相传时因瘟疫耕牛绝迹,四郎公携族资远赴北方买牛,返途中夜宿乌江边的霸王庙。夜梦霸王现身,警告其山洪将要暴发,速速驱赶牛群过江。四郎公感其恩德,回乡后遂建庙供奉西楚霸王项羽。在村民的心目中,项羽武功盖世,诚信重道,义薄云天,足以称道和仿效。故此,下洋村民历来纯朴好客,尚武剽悍,急公好义者多见地方志传。民国《长汀县志》记载,清顺治四年(1647)长汀县令白宝珩访悉其事,特旌匾“尚义乡”以资褒奖。
族规祖训
下洋村王氏开基祖四郎公祠又称“笃亲堂”,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正厅前柱刻联:“笃诚守信尚义崇隆光祖德,亲宗睦族团结奋发效前贤”。后柱刻联:“历秦至唐及宋槐荫垂裕古今永,经晋徙赣入闽汾水流芳世代长”。清道光二年(1822)《笃亲堂条规》中明例“敬奉先灵”“急完公务”“敬守祖业”等规则,告诫族人世代“尚义”“守信”,遵守族规。违者必受惩罚,名不准入族谱、人不准进祖祠。教化育人,影响深远。
下洋村王氏子孙自宋末以来,秉承“耕读传家、诗书济世”的祖训。尤重科举教育,历史上曾有本支学堂、塅上学堂、紫显公祠学堂、坎上学堂、大屋下学堂、文昌宫学堂、竹尾头学堂、“艺苑生光”学堂等众多私塾学馆。塅上学堂相传曾有18只古书箱、18套秀才长衫。历代子弟在封建科举的角逐中进取功名,造福桑梓、报效家国。根据《太原下王宗谱》(清道光版)记载,仅清代就有贡生67人,其中进士3人,“父子贡生”3家、“兄弟贡生”7家。
四郎公后裔开枝散叶,播衍四海。村民王大文介绍,下洋王氏先祖遗传,外遇族亲询问故乡形貌,可出示秘语“七星桥一把筷子一摞碗”,意指下洋村道有七座跨圳的石板桥,村中连片的池塘和其中相隔的众多土堤喻为一把筷子一摞碗。对方如答“三街四巷九罗墩”,意指是濯田集镇的“郑坊街、尚义街、兴隆街”,“巷头、巷尾、蓝屋巷、大屋巷”,以及周围的“花园墩、墓子墩、梅树墩、廓落墩、牛子墩、猪头墩、鸡嫲墩、沙湖墩、长墩头”等九个地名。双方就可认定互为宗亲,盛情接待。
保境安民
明末,社会矛盾冲突激烈。下王村第16世祖王汝玉倡建黄峰山关隘吊桥,有效防止武平北部方向匪寇进入濯田。后汀州知府在此设立哨所,四时防备。清道光《下王太原王氏宗谱》记载,“明季盗寇蜂起,扰乱村落。公(指王汝玉)以义率众极力捍御。合坊储积,仗以保全。而公又不自矜,归善于众。众以事白于县。皇清顺治四年,邑尊白公宝珩因奖为‘尚义乡’焉。”汝玉公次子王钟“素行刚直,卓有闻声,唯义是好。明季村落苦寇,以勇略佐父警守,乡中藉以安宁。”乡民遭受匪患或青黄不接之时,王钟积极赈贫救苦,清初硕儒名宦黎士弘曾特地为之撰文称颂。
下洋村老人王业图介绍,村中有一座俗称“官厅”的古宅,因其主人王菁于清嘉庆壬申年(1812)被授以守卫所千总职,故又称为“卫守府”。右侧设立“武厂”,为本村长老议事及村民练武之地,府第及武厂现仍基本完好。历代以来,来自武平、上杭、连城以及濯田本地的王氏宗亲武术爱好者,以“习武强身、防盗防暴、守护家园、与人友善”为宗旨,平时在家习武。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聚集在武厂,相互切磋武艺。强体健身,众志成城,从而培育了村民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胆魄和勇力。
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残部入境,一时风声鹤唳。为了村镇免遭涂炭,下洋村人王若仙冒死“逆行”,携带“礼物”前往途中“迎接”起义军,经其委婉陈情,起义军过境而不扰民,从而保全了全镇百姓的生命财产。1949年夏天,国民党胡琏兵团南撤台湾途经濯田。为了减少濯田民众的损失,下洋村人王含辉和林五老等人一同携礼拜访兵团指挥官,恳请军队以民为本,约束部属严明军纪,后如诺践行。
热心公益
民国《长汀县志》记载了历代下王(即今下洋)村民热心公益的事例。王复星“为人英豪特达。清乾隆间,勤劳襄理,重建天后宫及郑坊街大桥”。王国祯于清代“道光巳酉年倡建文昌宫”。1917年,后下洋村汀漳道进士王凤林等乡贤在此基础上创办成德小学(今濯田中心学校前身)。王凤仪“运木潮(州)峰(市)间,恒获赢余。辄昌置祭田,兴义塾。建祖祠于(汀州)三元阁下。造本乡永济石桥”。1929年5月,红四军第二次入闽,路经濯田永济桥。村民王毓俊“尝设义塾延师以调族姓之贫者。岁饥煮粥以济,当时称之”。村民王永梅“独资兴建高岽头茶亭,并置田施茶”。 1901年,王凤林带头捐粮倡建义仓以备灾年,得到了众多乡贤的大力支持。1915年,濯田一带洪水成灾,全年歉收,饿殍难数。唯独下洋村因义仓未有人饿死。事后,官府大力宣扬。一个只有几百人的村庄,代有名士热心公益,在当地县志上留下了众多族人的义行美名,实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