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绿富同兴』新答卷提升生态经济『双颜值』
日期:10-06
■龙媒体记者 黄俊
近日,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福建省推广工作站发文认定,长汀崩岗差异化治理技术入选《2025年度福建省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指南及产品目录》,在全省推广应用。这一认定是我市实现水土流失治理从“探索经验”到“输出标准”的又一关键印证,为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系统治理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技术样板。
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生态筑基、产业强体、文旅赋能,创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双颜值”。《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的长汀实践》获评全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百优案例”,长汀县先后荣获中国最美县域、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等荣誉,连续三年入选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筑牢生态根基
厚植绿色发展肥沃土壤
历经多年不懈努力,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从146.2万亩降至29.95万亩,水土保持率从68.5%提升至93.69%,森林覆盖率达79.55%,成功实现从“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重灾区”到“生态绿洲”历史性转变。在此过程中,该县坚持从长效管护、多维固碳等方面发力,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长汀县着力构建“部门协同、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生态保护格局,颁布《龙岩市长汀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严格落实生态红线管控、林地占补平衡制度,构建生态司法“三三”工作机制,打造“惩治—修复—监管”全流程闭环体系,截至目前审结刑事案件118件,被告人签订补种协议86份,补种复绿面积3275.92亩。
同时,通过实施低效林改造、珍贵树种培育等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持续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构建核心资源储备。全县森林蓄积量从1999年的698.9万立方米提高到2024年的2179.9万立方米,罗地河小流域近20年实现水土保持碳汇量达13.86万吨,朱溪河小流域碳汇量近23万吨,成为水土保持碳汇项目交易核心载体。
深挖生态价值
构建三产融合转化体系
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县域发展和群众收入如何提质提量?我市聚焦做强林下经济、做优生态文旅、做精产业融合,构建三产融合转化体系,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高效转化,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
《长汀县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企业化运作实施方案》等政策的出台,“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化经营模式的推行,政府、企业、林农“三方共赢”投入机制的构建,实现长汀林下经济经营面积195万亩,年产值36.5亿元,带动3.9万户林农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在此基础上,创新“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生态+科技”模式,将水土保持工程与高标准生态茶园、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深度融合,开展油茶良种繁育、林下中药材仿野生种植等技术攻关,形成科技成果20余项,并依托碳汇交易平台和生态价值转化交易模式,引导林下经济主体同步参与碳汇项目开发与生态旅游资源运营,实现生态产品“一次开发、多元收益”。
近年来,长汀文旅火爆出圈,生态旅游功不可没。该县串联全县水土保持成果、红色文化资源和乡村生态景观,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全域生态旅游发展架构,2024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达1044万人次,旅游收入92亿元。
创新体制机制
打通生态产品变现通道
近年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长汀县在多个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上实现了全国、全省的突破。该县通过深化碳汇交易、首创转化模式、创设补偿机制,打通生态产品市场化变现通道,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深度转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我市以长汀县推进全国水土保持碳汇核算试点县建设为抓手,开展南方红壤区小流域碳汇计量专项研究,率先建立水土保持碳汇三大功能体系,2023年12月完成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开创“政府监督+企业购买+收益反哺治理”模式。同时,长汀探索“交易权市场化出让+产学研协同”模式,联合福州大学数学中国研究院,科学核定晨光河小流域生态产品价值达2.21亿元,今年3月,全省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在长汀河田签约,受益村民6426人,被省水利厅列为生态产品转化典型案例推广。长汀还创设跨区域补偿机制,建立“水权交易+碳汇抵扣+产业协作”三位一体跨区域补偿模式。汀江—韩江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自2016年实施以来,累计落实补偿资金5.536亿元,惠及沿线12个乡镇、8.6万村民。
“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的重要嘱托,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实现的‘长汀路径’,持续拓展提升‘长汀经验’,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城乡融合发展的县域样板。”长汀县委书记赖进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