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鹏程
雨过风来,汀江河畔的长汀师范老校园景色宜人。远处的朝斗岩寺云卷翠微,钟落碧岩。长汀师范撤并之后,并入长汀二中,一晃二十多年。这天下午,我又回到心心念念的汀师老校园。白云苍狗,物华弥新,汀师的老建筑大多拆除重建,唯独校园中央的那棵百年老樟,树身黑褐粗砺、苍虬交错,却在和风轻拂之下,依旧枝繁叶茂、新绿盎然,面对着滔滔而逝的汀江,静静诉说着百年汀师的沧桑和辉煌。
长汀师范刚刚复办的时候,前后有好几种学制并存。有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中专班,招收初中毕业生的普师班,其中最为特殊的是招收民办教师的民师班。我毕业分配到长汀师范工作,任教的第一个班级就是民师班。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许多农村缺少教师,不占国家编制、不拿国家工资,只拿集体劳动工分和生活补贴的民办教师,就应时而生。当年,这些民办教师在最艰苦的岁月,扎根在最边远的山村,拿着最基本的生活待遇,一块黑板,几支粉笔,用最淳朴的方式书写教书育人的真谛,让那些最有可能失学的边远山村孩子,有了上学求知、追求梦想、逆天改命的机会和底气。我念小学和中学的时候,不少任课老师就是民办教师。
开学那天,我拿到班上学生花名册,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我的眼帘,这位同学不就是我小学时候的语文老师?会不会是同名同姓的同学?我仔细了解这位同学考入长汀师范之前的工作单位,正是我曾经就读的那所山村小学,这位同学就是我小学时候的语文老师。
见面那天晚上,我请老师小酌。老师已经沧桑,我也不再少年。老师告诉我,高中毕业,他就当民办教师,一干就干了将近二十年。长汀师范复办招收民办教师,他连考三年,今年终于考上。这一届是长汀师范招收的最后一届民办教师班。说话之间,老师脸上洋溢着舒心的笑容,双眸之间仿佛已经看到两年之后转为公办教师的幸福时刻。
一个人的命运、一所学校的变迁、一座城市的历史,都是整个社会变革发展的缩影。我们经历了“文革”岁月,也赶上了改革开放春天的步伐。这一晚,我和老师往事入酒,悲喜入怀,敬桃李春风、师生尘缘;敬涅槃重生、未来可期。几多温暖、几多感慨、几多心愿,都融入到汀州酒酿浓浓的酒香之中。“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直至满屋清梦,星河同醉,不知晨光熹微,东方既白......
沿着老校园的山路拾阶而上,我来到当年普师班的教学楼,就是这幢低矮朴实的三层砖混小楼,走出了闽西改革开放之后最优秀的一代中师生。恍惚之间,我又看到刚刚从闽西大山深处走来的同学们。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闽西山区还没有走出贫困,报考长汀师范的同学们大多生活还比较困难,虽然只是个初中生,却已经是责任田里挑大梁的劳动力,不少同学就是在夏收夏种的田间地头,挥汗如雨的劳作之间收到长汀师范录取通知书。这些普师班的同学,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考进长汀师范,天资聪颖、心有锦绣。第一次走出老家的大山,走进长汀师范的校园。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长汀师范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给他们带来最好的成长空间。多年之后,正是他们挑起了闽西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中国乡村教育真正的脊梁。
一个下午的时光,就在寻找百年汀师的辉煌和自己的青春记忆中,流光剪影,悄然而过。天渐渐黑了,我登上了校园后面的塔山山顶,远处,汀州古城的千年风华和盛世里的璀璨斑斓交织相融。在我的身后,长汀二中新建的教学楼里灯火通明,书声朗朗,晚自习的同学们埋头苦读,勤奋学习。百年汀师振兴中华的梦想,正在这里赓续传承。
春华秋实,山高水长。百年汀师在绽放最美芳华之后,褪尽红妍,落地成泥,却又滋养了新的一季又一季的春花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