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邓佳佳 罗彬
近日,笔者来到位于新罗区江山镇洋北自然村牧星谷民宿的稻田咖啡厅,游客或坐于店内,或聚在店外,几杯咖啡相伴,两三好友闲聊。远眺远处连绵的碧绿梯田,云雾缭绕,美不胜收。
“这里森林覆盖率达92%,我们打造‘森林+研学+团建’综合体,预计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项目负责人邱丽莉介绍,牧星谷民宿是新罗区“钱库”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建设亲子研学基地、森林课堂等功能区,每到周末,山野餐厅、稻田咖啡、研学工坊等特色业态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消费和体验。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走进大自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愿望与需求。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也随着森林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森林文化等新业态的发展,转化成为巨大的商业价值。
今年4月,市林业局与新罗区联合印发《新罗区打造森林“四库”示范样板实施方案(2025—2030年)》,正式启动总投资超3.2亿元的系统性生态工程建设,将“四库”理念具象化为可操作、可落地的区域发展规划。
在白沙镇营边村,86亩林地通过发行40万元林票,林农按持股比例获得收益。
“我家买了2股林票,每年除了到林场打工还有林票分红,一年可增加上万元收入,不用外出务工,还能顾家。”在田间劳作的村民詹德海向笔者介绍。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新罗区创新推出的“林票+碳票”模式。
林票,这个曾让村民陌生的词,如今成了大家的“增收密码”。“今年初,我们推出股金型‘福林票’,对提高林地生产率、放活林地经营权、打通融资新途径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有效盘活森林资源资产的一项创新举措。”新罗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福林票”不仅明确股金权益、分红机制,还融入智慧林业管理,全程可追溯,打通了资源变资产、林农变股东的转化通道。
“山还是那座山,变的是‘靠山’的方式。‘福林票’在提升林地规模经营集群效益的同时,还积极探索‘国有林场+村集体+林农’合作模式,盘活森林资源。当地村民还可通过认购碳票,与林票实现互补,进行兑现、质押、继承,解决融资难、流转难、变现难等问题。”新罗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新罗区还通过发展木竹加工、生态旅游等产业,推动林业全产业链升级。到2030年,全区林业产业总产值预计达126亿元,培育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如今的新罗,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让“空气变钞票”成为现实。随着生态改善,乡村振兴的活力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愈发浓厚。
编辑手记
新罗区探索的“林票+碳票”模式,通过“福林票”等金融工具,将抽象生态价值转化为明确权益凭证,并依托“国有林场+村集体+林农”合作机制,有效破解了林农增收与林业发展的矛盾。该模式将生态保护与木竹加工、森林旅游等产业升级相结合,实现了从资源占有到资产增值的系统性突破,为全市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实践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