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灵庵:永定太平里暴动的核心策源地
日期:09-24

图为西灵庵
■ 张开龙
永定培丰文溪西灵庵在永定太平里暴动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作用贯穿暴动的筹备、组织与实施全过程,是闽西革命史上不可替代的红色革命据点。
西灵庵位于文溪村半山腰,隐蔽性强,且与太平里各村镇(如高陂、坎市)交通便利,便于秘密联络。其作为当地民间信仰场所的社会属性,使其自然而然成为群众聚集点,即使聚集时也不易引起敌人的注意。庵堂管理人员与农会骨干共同协作,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革命堡垒的功能。1928年7月19日,中共太平区委在西灵庵召开扩大会议,制定《太平里秋收暴动计划》,成立以林一株为总指挥的暴动委员会。这是闽西暴动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目标和军事部署,西灵庵成为暴动的决策中心。邓子恢、张鼎丞等领导人在此秘密会晤,将庵堂作为临时指挥部,直接策划了对坎市、高陂等地的进攻行动。同时,西灵庵还承担了行政职能。例如,暴动计划中设立的“裁判处”负责处理没收地主财产、镇压反革命等司法事务,体现了其作为临时政权机构的雏形。同时,庵堂与三育小学等教育机构联动,培养了张益扬、王树秋等革命骨干,形成“教育-革命”一体化网络。
西灵庵是革命理论本土化的实践场。邓子恢等人在此用通俗语言向农民宣讲“抽多补少”的分田政策,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群众可理解的斗争纲领。庵堂内的油灯下,农运骨干通过张贴标语、传唱革命歌谣等方式,将“土地归农民”的理念渗透到太平里各村。
军事筹备与行动协调方面,西灵庵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庵堂的隐蔽空间被用作武器作坊,秘密制造梭镖、大刀,并存放从地主处缴获的枪支。庵堂周边山林被辟为临时练兵场,农军在此学习游击战术,为暴动队攻打坎市、龙岩等地做准备。西灵庵作为中转站,成为杭、永、岩三县500余名暴动武装的集结点。例如,1928年8月5日,暴动队伍从文溪出发,分三路进攻坎市,虽因计划泄露受挫,但其组织能力可见一斑。
为保障暴动秩序,西灵庵设立的“裁判处”创新性地提出“给地主留活路”的政策,避免将中间阶层推向对立面。这种“宽严相济”的司法实践,为后来永定溪南区苏维埃政府的法制建设提供了经验,间接推动了闽西红色政权的建立。
太平里暴动牵制了陈国辉部对永定县城的进攻,为溪南区苏维埃政府的建立争取了时间。暴动后成立的太平里革命武装被中共闽西特委誉为“战斗力最强”的地方武装,直接参与了红四军入永作战,助力永定全域赤化。西灵庵现存的革命标语、油灯、桌椅等文物,以及庵堂建筑中保留的明清碑刻(如“西灵庵最早建于明洪武年间”的记载),都成为闽西红色文化的活态见证。
西灵庵的“宗教场所+革命据点”模式为闽西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例如,龙岩后田暴动、上杭蛟洋暴动均采用类似策略,将祠堂、庙宇转化为革命动员中心,使“隐蔽性”与“群众基础”成为闽西革命的显著特征。
西灵庵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其建筑实体,更在于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农村开展武装斗争的智慧——以群众为根基,以信仰为旗帜,以灵活策略为武器。作为永定太平里暴动的策源地,其精神遗产至今仍在激励着新时代的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