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家新.孝廉符号[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25.4
■宋客
一本书的价值不但在于真善美的价值发掘、激起共鸣,更在于把书中所倡导的核心价值理念发散出去、给人启迪,如果再以唯美的、潜移默化的表达形式而留有余韵,那么,这本书本身的价值就能得到更好的传扬。
这也是自古以来著书立说应持有的“信、达、雅”的行为范式。
龙岩市文联原副主席胡家新先生,长期以精美摄影作品示人。他历五年时间创作的《孝廉符号——深藏在闽西古村落里的瑰宝》(中国摄影出版社,2025年4月),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诉诸的社会理想森罗万象、多元共融,然而书中只截取“孝”“廉”两个切面的文化导向——共同文化价值中有机联系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从小家到国家不断递增的层面及其联系着的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所应有的人生态度和坚守的道德底线。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孝”是维系小家和谐稳定的基本态度,上下尊卑,长幼有序,拓展家业;“廉”是维系国家稳定、社会安宁的道德纲常,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公平公正,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孝”“廉”是同向发力的互为关系,孝是廉的原点,廉是孝的延伸,其核心要义都是谦虚谨慎、低调务实,始终有一颗敬畏之心。
然而,“孝”“廉”作为道德准则的意识形态存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接受传统的学理教育内化于心,追寻其内在规律;又因这一存在涉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和个人内心世界,因而需要口口相传、时刻警醒、正向激励、行为约束,在漫长的岁月中潜移默化、成风化俗,才能真正达成“逼近”的境界。
这种“逼近”,代代传袭,永无止境,构建了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传统社会,作为构成家庭的实体的存在——一幢幢靠血缘维系生产生活的民居建筑,成为传播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场所;一座座民居建筑靠大家庭、小社会模式构成的千万个自成一体的村落,成为传播整个社会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的阔大道场。其传播的内核便是“孝”和“廉”,小至小家,大至国家,人人遵守,时时奉行。
胡家新先生的独特眼光,便是收集整理“深藏在闽西古村落里的瑰宝”——古民居建筑中所有大门、厢房、廊柱、通廊、窗棂、门楣、屏风、屏扇、壁画、牌坊、牌匾等物象中有关“孝”“廉”的题刻、题字、题诗、题词、题联、题画、图案等。书中介述的共43个古村落,浑身浸染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闪烁着孝廉符号的琥珀流光,以精美的图片展示,加以不胜其烦的注释和引经据典,令人爱不释手。
阅读《孝廉符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凡阅义理,必穷其原”,直击自古以来“孝”“廉”这一核心要义在传统文化中的诠释点染所呈现的古典美。“入孝”“出悌”,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在家里孝敬父母、长辈,入家门关爱后辈、体恤弱者,本是人之常情,也是基本伦理,这就要求人始终要怀有谦卑之心,才能得到成长。“廉洁”“清廉”,出门做人做事做官,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不贪不占,不傥不欺,经受各种诱惑的考验,方能担当大任,这就要求人有高度的自律。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以至于千百年来的祖训族规都念兹在兹,时时提醒。更有古之圣贤,皓首穷经,对“孝”“廉”的社会意义加以拓展、固化,形成约定俗成、意蕴深刻的短语,可谓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孝廉符号》从各个画面呈现“孝”“廉”的演绎意义时,总是引用“四书五经”中的经典释义以解析或证明这一价值取向的正统性和传承性。如展现门楣题刻之“居仁由义”,文中解析道:“居仁由义,典出战国时期邹国孟轲《孟子·尽心》。仁,是一内在的道德情感,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友善和尊重,义则是一种基于道德、良知和责任感的行为准则。”这种图文并茂的图释,既有置身现场的亲切,又能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直击现实关怀呼唤“孝”“廉”这一亘古定律回归并躬身自省所呈现的人文美。对于文化的吸收应持有弃粗取精、弃伪存真的态度,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总是代表着历史正确的一面,在岁月长河中千淘万漉,映照现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廉”的不同诠释,归结到底都要服务于现实,用最平实的语言说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正是这样的思维定式,在完成贯通古今的文献引用之后,不胜其烦地解说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孝廉符号》中有一组雕刻于梁架上的人物木刻图案《渔樵》《耕读》。《渔樵》中的人物一鼓琴、一担柴,两边刻“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笑相逢,知彼知己”字样。《耕读》中的人物一读书、一荷锄,两边刻“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所事不同,其道则一”字样。对此,作者进行了剖析,这些直击现实关怀的玲珑解析,让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有久旱甘霖之阅读快感。
“幽幽南山,竹苞松茂”,直击视角元素组合的精美图片赋予“孝”“廉”特殊的意涵和“双向”承载所呈现的意向美。精美的图片都是表现主题的载体,而古民居及其构件则是承载传统文化主题的重要载体,正是扑面而来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古民居建筑构成了气象万千的古村落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儒雅气质。古民居的所有题刻(字、诗、画、联、匾)成为首次传播传统文化中核心价值理念的载体,而专注于古民居中所有承载的图文并茂的《孝廉符号》的审美,又成为再次传播的载体。这种“双向”传播的本身,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所在,也是古村落、古民居的魅力所在,还是《孝廉符号》字里行间洋溢着的道统的余韵所在。
特别是作者不辞辛苦,风里雨里,劳顿奔波,以掌握的精湛的摄影技巧,恰时运用光影组合,不论是宏阔的村落、巍峨的民居,还是精细的构件上的榜书、题刻、人物,均还原浑然一体的承载仪式,或气势恢宏,令人肃然起敬;或栩栩如生,力透纸背,令人遐想翩翩。读后,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慨,又油然而生一见倾心的追慕,从而激发共同保护传统文化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