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富华
在信访窗口,我见过太多急难愁盼的脸庞,听过无数深埋心底的声音。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最真实的人间百态——有人为一分钱的公道奔波,有人因一句暖心的回应释然。我慢慢明白,人生的道理从不在宏大的叙事里,而在耐心倾听的每一分钟、在换位思考的每一瞬、在帮人解开“心头结”的每一步里。原来,能接住别人的难,是一种能力;能化解别人的怨,是一种修行;而在平凡中守住这份温度,便是对“为民”二字最实在的注解。
我初到信访岗位时,总以为这份工作不过是接收诉求、传递信息的“中转站”。直到第一次面对那位攥着皱巴巴的材料、声音因激动而颤抖的老人,听他哽咽着讲述被拖欠的工资如何影响了整个家庭的生计,我才猛然意识到:信访窗口连接的不仅是政策与群众,更是无数真实的人生。
信访工作教会我的第一堂课,是“倾听”的重量。曾有位商户因执照办理问题跑了多次部门,来时带着满腹怨气,说话像连珠炮般急促。我没有急着解释流程,而是递上一杯热水,安静地听他讲完所有委屈——原来他并非不满规定,只是担心耽误了旺季开业,一家人的生活全指望这个小店。当我逐条说明政策细节,帮他梳理所需材料清单时,他紧绷的肩膀渐渐放松,临走时反复说着“谢谢你愿意听我说”。那一刻我懂了,很多时候群众需要的不是立刻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被尊重、被理解的“存在感”。
在这里,我见过人生的百态,也触摸到社会的脉搏。有人为了社区路灯不亮的小事反复反映,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牵挂着晚归学生的安全;有人捧着病历本咨询医保政策,字里行间是对家人康复的期盼;也有人带着对发展的建议而来,眼神里闪烁着对家乡变好的热忱。这些诉求或许细碎,却串联起民生的底色——那是柴米油盐的实在,是家长里短的真切,更是普通人对生活最朴素的向往。
处理信访的过程,也是我学会“换位思考”的过程。面对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起初我总困在“按规定办事”的框架里,直到看到信访人奔波多年的疲惫,才明白政策的刚性之外,更需要人文的柔性。记得有次协调邻里纠纷,两户人家因空调外机噪音积怨已久,调解时各不相让。后来我分别到两家走访,发现其中一户有备考的学生,另一户老人患有失眠。当我带着双方站在对方的生活场景里看一看,曾经剑拔弩张的气氛渐渐缓和,最终达成了加装隔音棉的共识。原来,理解的前提是愿意走进别人的生活里看一看。
从事信访工作越久,越懂得“耐心”二字的分量。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有些诉求的回应需要多方协作,而群众的期待往往是迫切的。曾有位群众每周都来询问进度,从最初的焦虑到后来的平静,只因每次我都把最新进展详细告知。当问题最终解决时,他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为民解忧”。其实我们做的,不过是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多一分主动,少一分推诿;多一分坦诚,少一分敷衍。
其实信访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让我读懂“民生无小事”的深意。每一次耐心倾听,都是对来访群众尊严的守护;每一次积极主动协调,都是对群众信任的回应;每一次问题解决,都是对“人民至上”的践行。在这里,我看到过人生的艰难,更见证过困境中的坚韧;感受过矛盾的尖锐,更体会过化解后的温暖。
这份工作教会我的,不仅是处理问题的能力,更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所谓责任,就是让每个微小的声音都被听见;所谓价值,就是在别人的困境里,尽自己的一份力;所谓成长,就是在读懂千万种人生后,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忱与敬畏。信访一线的日子,让我在烟火人间里,触摸到了最真实的民生温度,也沉淀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