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旧址(仕峰厝)全景 钟飞扬 摄
■吴兴河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的胜利,是人类进步事业的胜利。在抗战的旗帜下,由闽西儿女组成的新四军第二支队,在司令员张鼎丞的率领下,在大江南北与敌顽展开了长期的艰苦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共闽西党组织(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号召,将闽西、闽粤边、闽赣边的红军游击队共2000余人,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简称“二支队”),张鼎丞任二支队司令员,谭震林(后改为粟裕)任副司令员,罗忠毅任参谋长,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任军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2月27日,二支队以及各界代表和当地群众6000余人,在龙岩白土(今新罗区东肖)举行北上誓师大会。3月1日,二支队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率领下,从龙岩白土整装出发,经小池、古田、新泉、河田、汀州、古城、武阳围(瑞金)、水南坝(于都)、赣州、吉安,沿赣江北上到樟树,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于4月18日到达皖南歙县岩寺集中。
二支队在岩寺集中整训后,先后深入到宁(南京)芜(芜湖)铁路以东,宁(南京)杭(杭州)公路以西的江宁、当涂、潭水、高淳、宣城、句容、天王寺等县活动,积极配合兄弟部队打击敌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配合地方党,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党的组织,建立和发展以工农为骨干的地方武装,迅速打开了江南敌后抗日局面。
在异常复杂的京沪杭地区,二支队与日伪顽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据支队司令部统计,从1938年7月到1939年12月底的一年多时间里,二支队(除四团一营外)就进行大小战斗119次,毙伤敌伪官兵3942名,其中日军1739名;俘虏敌人453名,其中日军官兵15名,并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及其他军用物资,这些胜利为我军以后坚持和发展江南敌后抗战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在频繁的战斗中,二支队的力量也不断壮大,到1939年4月,已由1700余人发展到6000余人。二支队将士始终保持和发扬红军时代的优良传统,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疆场上,浴血奋战。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民族解放事业,血洒疆场,如廖海涛、罗化成、邱金声等杰出代表。周恩来称“邱金声、萧国生(团政治部主任)他俩人之死代表了一年来新四军无数英勇烈士的牺牲,代表了新四军高级干部奋斗牺牲的领导精神,更代表了多年奋斗至死不息的革命者的意志。......俩同志虽死,他们的精神永耀于新四军,光辉于全民族。”陈毅称赞罗化成“是最实际的救国人才,是抗战救国中值得全国人民效法的人物,是久经考验的老党员。”
以新四军第二支队为主体的闽西籍抗日将士,在国家民族危难的紧要关头,离开了洒遍热血的红色土地,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战场。经过几年抗战烽火的淬炼,他们的政治水平和军事技术、战术水平都得到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新四军各级领导骨干。据初步统计,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重组新四军军部之时,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6个师,都有闽西子弟兵担任师、旅、团各级领导干部,其中师级干部有张鼎丞、邓子恢、陈丕显等3人,旅级干部有王集成、张元寿、黄炜华、郭成柱、廖海涛、王胜等6人,团级干部有梁国斌、邱相田、张云龙、阙中一、张日清、黄才胜、廖成美、王直、熊兆仁、彭胜标、张元培等30余人,他们都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艰苦抗战中,新四军第二支队战斗的地区正是日伪统治中心的南京、上海、长江下游的三角地带和大江南北,像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在敌人的心脏。历史证明,新四军第二支队是一支英雄的部队,英勇的闽西儿女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体现了闽西儿女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们的功绩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作者单位:中共龙岩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