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媒体记者 雷树功 通讯员 金新颖
昨日,记者从市工信局了解到,在第三届“龙岩人才活动周”暨2025年龙岩市产业链人才创新大会上,德尔科技今年新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科烨数控物流集装箱铸件数字化加工检测成套装备等4家企业新入选福建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福迩金公司年产20吨富勒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第十届“创客中国”福建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八届“创响福建”大赛决赛企业组二等奖等成果荣登“光荣榜”。
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我市对产业创新体系的精心布局和持续推动,通过搭建创新平台、科技创新与人才融合、促进项目落地,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链群协同,全方位壮大创新主体
我市按照“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思路,强化县域重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育力度。实施龙岩市专精特新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开展“育种、强干、阔叶、护根、沃土”五大行动,全力发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目前,共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5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
指导推动各县(市、区)、高新区梳理15条县域重点产业链条,进一步明晰产业发展方向。抢抓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加快推进县域重点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今年以来,共有170个工业技改项目入省重点技改项目库,创历年新高。
结合县域重点产业链建设,着力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目前武平县显示模组及材料制造、新罗区应急抢险救援装备等3个集群获评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罗区机械装备产业集群、长汀稀土产业集群、上杭氟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上杭金铜精深加工、连城富硒薯类休闲食品等5个集群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梯次联动,多维度建设创新平台
为了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的核心地位,我市全面推进创新研发平台建设,激发工业企业的内生动力。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从推动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突破省级中试平台建设、开创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局面三个维度展开工作,推动我市创新研发平台建设。
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两提升”工程,全力打造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首台套(批次)产品。目前,已培育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8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27台(套),其中国内首台(套)3台(套),数量全省第2;31款产品纳入《福建省首批次重点新材料生产应用支持参考目录(2025年版)》,占全省的四分之一。
引进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大技术研发和投入,争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省级平台。目前,累计支持创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省级行业技术开发基地3个。
引育结合,多层次汇集创新人才
“我们发布了两项人才政策,从人才认定、激励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与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激发了人才积极性和企业创新活力。”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2+4”重点产业和县域重点产业链,聚焦人才链缺失环节,统筹推进各领域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工信部“启明计划”、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和省产业领军团队、省引才“百人计划”(创业人才)、省海外引才专项等人才项目支持措施,强化我市高层次人才培育力度,培育省领军团队11个。
强化市级产业人才培育,认定市级产业领军人才20人,同时会同市委人才办,新出台了“产业银发人才”及企业创新英才等人才的支持政策,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人才引育力度,目前,已完成第一批“产业银发人才”22人认定工作,预计近期将新增认定企业创新英才约50人。
通过校企合作,引导企业在校开设专业技能培训班,为企业培育急需的技能人才。今年三季度将举办2场专场技术应用创新赛,定制化、专业化培育一批技能人才。
数智贯通,全方位加速数字化转型
以我市列入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为契机,强化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转型升级,谋划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赛道,推动我市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推进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制定出台《龙岩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若干措施》,充分发挥中央政策资金引导带动作用,推动全市中小企业应转尽转,目前已推动200家企业纳入试点企业库,80家企业签约并通过备案审查,预计全年430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
培育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指导企业策划并建设市级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应用项目,目前已筛选入库25个项目。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组织编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人工智能发展扶持政策。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创新发展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以及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这种能量和反应正如同催化剂一般,助力企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的方向大步迈进,进而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相关政策的出台,犹如一场“及时雨”,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让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更有底气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