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闽西日报

重回长安山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08版 山茶花       上一篇    下一篇

桥子

长安山是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的标志与象征,有人比喻它们的关系犹如鼓浪屿之厦门,校园围绕着长安山而建。1987年至1991年,我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近日到福州,难得有空闲时间,邀了几位省城的同学重回长安山走了一趟。

来到上三路师大校门口,望着镂刻着“福建师范大学”金色大字的巨幅校碑,心情激动。走进校门,左边的田径场仍在,由煤渣堆砌的跑道换成了红色塑胶。沿着林荫大道前行,迎面看到的是那棵大榕树,枝繁叶茂,榕须飘飘,苍劲古朴,见证着师大的历史变迁。其左后方是师大的标志性建筑——雄伟壮观的文科楼,楼顶高悬的“福建师范大学”校名,遒劲端庄大气,像一盏航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我们走进文科楼。这楼是当年上课、学习的地方,虽经重新装修,因为有30多年岁月的风吹日晒雨淋,仍可看出墙体、地面有些陈旧,又值暑期学生放假静悄悄的,显得有点萧瑟。103大教室门开着,我们走了进去,有几位工人师傅在装空调。我仿佛看到自己当年在座位上听课的情景:大学语文老师在黑板上边写字边讲解,同学们认真聆听。走出教室,我们在院内的榕树下漫步,指着南面二楼的小教室说,那是上英语课的地方;指着东面楼上三楼的小教室说,那是上日语课的地方......不少的教室我们都上过课。

走出文科楼,我们沿着校园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山坡道路往上行,脑海里不断在搜寻当年道路两边的模样。大家争相指指点点,

这是体育系的宿舍楼、这是化学系的宿舍楼、这是图书馆、这是电教楼、这是华艺餐厅......不知不觉来到了当年住宿的14号楼,楼名没变,变化的是四层老楼已经不在,一幢九层新楼矗立在眼前,灰白色的墙体与宿舍间隔中绿色的隔断互相映衬,显得清新亮丽。

14号与15号楼并排,建筑风格一样。它们的前面是观礼台石阶,下方是篮球场。这些地方都没什么变化,只是篮球架更换成新的了。一样的触景生情,当年与同学们一起在球场上来回奔跑,挥汗如雨。不知有多少次坐在石阶上,与同学一起看夜晚的星空,谈论心中的困惑、烦闷以及心愿。青春的驿动,青涩又美好,回味有淡淡的愁。于是,我们在石阶上坐了下来,想体会一下当年的感觉,却无法寻觅。

漫步前行,我们来到当年的历史系第五食堂,现在已是一些店铺和餐厅。留存印象最深的是:对一个来自山区的我,食堂的饭菜都是美味,很喜欢肉包子、炒面、荔枝肉,正值青春年少,又爱锻炼,一餐要吃六两饭或是三两面条三个肉包子。为了减少排队,每当下课铃一响,就快速冲回宿舍,放下手中书本,拿上饭盒直奔食堂,抢占有利时机。

转个弯便来到了当年的数学系楼前,楼的背后就是长安山,左侧有一条上山的小路,路面依稀被杂草遮掩,走的人少。我指着这条小路,告诉同行的同学:1987年我们上大学后开始军训,有2个半天是从这条小路去长安山的一处半山坡练习瞄靶。后来,我在步枪实弹射击考核中,5发子弹打出了47环的好成绩。更没想到的是,工作后自己被特招入伍,从军20载,参加过不少的实弹射击。然而,大学时的实弹射击依然是最难忘的。

沿着老数学系、中文系楼前的道路前行,不知不觉来到了长安山公园的入口。长安山绿树青山、亭台楼阁、别致假山,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学习之余理想的休闲漫步之地,也是年青学子谈恋爱的最佳场所,充满了浪漫色彩。大一时,曾有一段时间不适应大学生活,郁闷之余常独自上山,在山顶眺望烟波浩渺的闽江、高楼林立的台江、绿树掩映的仓山,心情渐渐平静,想着家乡的艰苦,暗下决心要好好努力,不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如今的长安山,我们只见茂密的树林,因时间关系,没有进去一探究竟,不知道里面的模样是否有了新的变化。在我心中,无论长安山如何变化,她始终是我人生道路上最美丽的风景。

重回长安山,时间的匆忙虽是走马观花,但依然感触良多,慨叹时光的易逝,更感恩母校给予的馈赠,我们从这里汲取强劲的动力扬帆起航,在人生的大海中搏击风浪,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时光虽已远去,想起长安山,心中依然会萌发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