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闽西日报

优质资源跨校流动教育均衡普惠民生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05版 教育周刊       上一篇    下一篇

龙媒体记者 卢丽宽 通讯员 王远康

“以前总想着把孩子送到县城的实验小学读书,现在家门口的岩前中心小学也有县城老师来轮岗,还能通过专递课堂同步听实验小学的优质课,再也不用为择校发愁了!”近日,家住武平县岩前镇的家长王女士谈起孩子的上学变化,语气里满是欣慰。

自2023年启动总校制改革以来,武平县以“让每个孩子享有优质教育”为目标,从试点探索到全域覆盖,从模式创新到实效落地,总校制正成为破解县域教育均衡难题的“金钥匙”。

“总校制不是简单的形式整合,而是要真正打破城乡、校际壁垒,让优质教育资源像活水一样流到每一所校园,滋润每一个孩子。”该县教育局负责人说。

顶层设计分类施策 打破壁垒建机制

为确保总校制改革扎实推进,武平县锚定“教育强县”战略,先后出台《关于深化总校制办学实施方案》等文件,结合县域学校“城区强、乡镇弱,老校优、新校弱”的实际,构建“三类模式”推进体系:“名校+分校”的“一校多区”(如实验小学育才校区与鼓楼校区)、“名校+弱校”的“委托管理”(如进校附小与集文校区)、“强校+弱校”的“强校带动”(如实验中学与岩前中学),实现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全学段覆盖。

“我们在模式选择上坚决不搞‘一刀切’,而是精准匹配每所学校的基础和需求。”县教育局相关股室负责人介绍,“像实验小学这样有百年底蕴的名校,适合用‘一校多区’带动新校;乡镇薄弱校则更需要‘委托管理’或‘强校带动’,借助名校输出理念和师资来补短板。2024年秋季,全县8所学校实行‘一校多区’,7所实行‘委托管理’,39所依托‘强校带动’,基本实现‘校校有帮扶、校校有提升’。”

作为“一校多区”的标杆,武平县实验小学的实践成效显著。“我们从2017年就开始探索,核心是‘六个统一’:统一文化理念、办学目标、经费管理、规章制度、师资安排和评价标准,绝不让新校区‘孤军奋战’。”该校负责人表示,“鼓楼校区建校初期,我们立即派出30%的骨干教师轮岗支援,并将特色教育理念同步落地。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鼓楼校区教育教学质量各项指标名列全县前茅,办学品位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誉,这正是‘一体化管理’的成效。”

为确保改革落地,县里建立“三级联动”机制:县级层面每月召开调度会跟踪进度;总校每月召开协调会,统筹师资与教研;各校区落实“双向交流”,“一校多区”每学年教师交流不少于10%,“强校带动”每学期互派校级或中层干部跟岗不少于2周。2024年秋季,全县共交流校级干部3人、教师112人,名校师资通过轮岗“下沉”至乡镇。县财政还设立专项经费,2023年至2024年累计拨款100万元,建设专业课堂和资源库,目前已覆盖12所乡镇学校。

资源统筹全域共享 协同提质见实效

实行总园制办学以来,教师可根据幼儿园的需求和教师自身专业优势,开展跨园授课、送教互学活动,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幼儿园发挥了人、财、物等方面的整合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了幼儿园的均衡发展。“我们搭建了‘武平县总校制资源共享平台’,汇集县城名校的课件和特色课程,乡镇学校可随时调用。”武平县教育局相关股室负责人介绍,“例如实验小学的‘全学科阅读’课程、进校附小的特色教案等,平台已上传资源860多份,惠及42所完小和27所公办园。我们还要求总校每学期至少‘送课下乡’2次,2024年全县送课156节,覆盖所有乡镇校区。”

义务教育阶段,“委托管理”助力弱校“逆袭”:实验中学崇文校区与总校共享备课、同步测试,2024年中考合格率提升12%;学前教育领域,“强校带动”推动乡镇园提质:中堡中心幼儿园带动远富幼儿园开发特色课程,全县公办园优质率从2023年的65%提升至2024年的82%。

这些变化得益于名校经验的辐射——实验小学的“全学科阅读”通过全县“教研共同体”推广至12所乡镇学校。“我们的‘全学科阅读’能够推广,离不开总校制搭建的教研平台。”该校负责人补充道,“两校区先试点构建教学体系,再通过教育局组织的教研会分享经验。如今,乡镇学校的学生也能参与跨学科阅读,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明显提升。”

破题补短板 绘就均衡发展新图景

“改革有成效,但教师交流积极性、分校自主权不足仍是‘硬骨头’。”县教育局负责人直言。针对堵点,武平县从政策机制发力:调研起草教师交流激励办法,计划将交流经历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挂钩,如分校任教满2年可享职称加分、优先推荐参评市级荣誉;同时赋予分校自主权,鼓励“统一管理+特色发展”,允许结合客家文化、红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如岩前中心小学围绕“客家围龙屋”设计研学课,避免“千校一面”。

评价机制上,正在建立“总校+分校+家长+科室”四方体系,将“教师交流实效”“学生满意度”“质量提升幅度”纳入核心考核,杜绝形式主义。

如今,武平总校制推动师资流动、资源共享、特色共生,串联起城乡“教育共同体”。未来,武平县将拓展总校制覆盖深度与广度,推进“家校社协同”工程,通过家长委员会跨校区联动、社会力量参与课程建设,凝聚合力赋能成长,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享优质教育”的愿景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