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珊
与大侄女视频,她说:“今天我问妈妈,人活着是为了享福还是受苦?她说受苦。我又问,不管有钱没钱都这样吗?她说是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姑妈,您说我妈妈是不是太悲观啦?”
看着手机屏幕里她青春焕发的脸,忽然想起前些天回家的场景:母亲正蹲坐在院子里择菜,阳光穿过葡萄架,在她脸上织就斑驳的光影。不知她在想些什么,皱纹里竟漾着淡淡的笑意。母亲见我回来,笑着说:“你回来啦?锅里给你蒸了糖糕,快趁热吃。”我带着点嗔怪说:“您咋还给我做这些甜的,我现在正控糖呢。”母亲却答:“今天你生日,吃点儿没事的。”
我告诉侄女:你妈妈不是悲观,是慈悲。她早已看透生活,明白苦是生命的底色。当我们接纳了“生活本质上是苦的”,就能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种种不易,也更能互相体谅、与自己和解。佛家有云“众生皆苦”,而我们要做的,是在苦里咂摸出一点甜——就像老茶客沏茶,纵使入口苦涩,喉底终会泛起回甘。所以,学会苦中作乐吧,给生活适时加点甜。
知识主播董宇辉曾在直播间分享过一段趣事:放假时我陪外甥女坐车,一路上她头晕难受,总说要吐、要停车休息。孩子突然说:“舅舅,其实有个办法,你让我喝一口饮料就好了。”我纳闷:“咋了?糖水还能治晕车?”孩子急着说:“就一口!就一口啊!”我劝她:“为啥只喝一口?把整瓶喝了都行,喝完舅舅再给你买。”她却摇头:“不行,妈妈不让喝,不让吃糖。”孩子这么可爱,哪能不让她喝?果然,她喝了一口饮料后,一路都没再提头晕的事。或许她还是会晕,但心里的心意满足了,那份不适也就能够忍受了。
这孩子真是个小机灵,懂得在苦的时候,主动索取一口甜。
上周部门聚餐,同事的孩子盯着别的小朋友吃糖果,小手紧紧攥着妈妈的衣角,一个劲儿地晃。他妈妈低声劝道:“宝宝,咱家不让吃糖,对牙齿不好。”那孩子的睫毛忽闪忽闪的,像只被雨淋湿的蝴蝶,看得我心里发疼。我知道他们家长辈对孩子格外保护,这也不准、那也不许,便不好多说什么。可我当时忍不住想:等这孩子长大了,脱离了家长的管控,会不会形成“反噬”,疯狂贪恋曾经得不到的那一口甜?
前日在叶倾城老师的健身群里,有人说:“主食最好吃无油无糖的,比较好控制量。”叶老师回复:“懂了,不好吃才能少吃。”众人闻言都笑了起来。其实谁不明白控糖的重要性?只是生活已经够苦了——挤早高峰的地铁、改到第十版的方案、在医院走廊里排长队......这些苦像潮水般漫过来,谁不渴望有块糖“垫垫脚”?那糖未必多贵,可能是便利店购物时附赠的一颗水果糖,是加班时同事递来的一粒巧克力,甚至只是春风里偶然闻到的,沁人心脾的桂花香。
《浮生六记》里,芸娘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所谓“可乐”,未必是大富大贵的甜,而是平凡日子里那点恰如其分的甜。就像我的母亲,她懂生活的苦,所以会在孩子生日时蒸一块糖糕;像董宇辉的外甥女,她知道晕车要忍,却也会为一口甜勇敢开口;也像我们每个普通人,即便在生活的泥淖里跋涉,也不忘在口袋里藏一颗糖。
众生皆苦,但甜从来不是原罪。它是生活给我们的温柔暗示:你看,再难的日子,也值得认真尝一口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