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洪荣
人生有味是清欢,而我的清欢,则尽在淘书、读书、藏书之间切换。
近日,从一位文友家中淘得几册1982至1984年间出版的《闽西文丛》,当我摩挲着泛黄的书页,闻着淡淡墨香,恍若与失散多年的老友重逢。这套心心念念多年的文丛,不仅弥补了收藏的空白,更唤醒了我四十余年来与书为伴的点点滴滴。
淘书之乐,在于寻。还记得最初,我只是痴迷于收集本地作家的文集,那些书写故乡风土人情、人间冷暖的文字,让我倍感亲切。我当时借住在与上杭县总工会一墙之隔的土产公司办公楼内,楼下有一间面积约五十平方米的废品收购站。收购站的谢阿姨跟我岳母是同学,这个便利的条件,让我成了废品回收站的常客。每逢周末,我便早早来到这里,开始我的寻宝之乐。每当淘到心仪的书刊,我便以高于收购价一倍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这一本本泛黄的书籍,就像散落在时光深处的珍珠,等待着我的发现。
淘书能让人上瘾。从最初收集本地作家的新书,到后来迷恋上闽西各地出版的内部刊物,我的收集范围从一个县城扩展到整个龙岩市。最让我自豪的是,为了收集《上杭文史资料》的创刊号,我前后花了七年时间,走访了无数地方,询问了无数人。当最终在上杭县邮政局门口的旧书摊点找到它时,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至今仍记忆犹新。而为了收集一套由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牵头组织的《闽西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上中下三册)以及《梅花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条件分析》《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社会经济调查报告》和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制的《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环境质量研究》,我整整追寻了十一年。这些看似枯燥的学术资料,在我眼中却如同至宝,因为它们记录着故乡的山川地理、风物人情。
读书之乐,在于悟。工作之余或就寝前的两小时,是我最珍视的时光。此时万籁俱寂,我放松身心,忘却烦恼,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寻无穷的乐趣。此刻的我,手捧一册当地作家的新作,或是本土的党史文史刊物,仿佛与智者对话,与先贤神交。读客家文学作品,能感受到客家人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读红土地文学,能体会到革命老区人民的家国情怀;读地方党史,则如同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段峥嵘岁月。每每沉浸其中,白日里的烦恼便烟消云散,心灵得以净化,思想也得以升华。此外,我还有个习惯,每读完一本书,都会写下点读书心得,有时是寥寥数语的感悟,有时是稍作评析的书评。从最初的欣赏模仿,到后来的评鉴分析,再到现在的文学创作,书籍始终是我最好的老师。它们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启迪了我的智慧,让我学会了思考,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表达。
藏书之乐,在于整。我专门腾出一面墙做成书橱,将所有藏书分门别类:客家文学、红土地文学、党史文史、作家文集等,各安其位。每本书都登记造册,贴上专门的藏书标志,编写内容提要,建立检索目录。这样一来,需要什么资料,信手便可拈来。望着整面墙的书架,看着那些精心整理的书籍,一种莫名的满足感便油然而生。这些书不仅是我个人的精神财富,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经过四十多年的积累,我现在已拥有闽西各类书籍数千册。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故事,记录着寻找的艰辛、阅读的快乐、收藏的满足。它们就像老友,静静地立在书架上,随时准备与我进行心灵的对话。有时闲来无事,在书房里摸摸这本、翻翻那本,回忆每本书的来历,品味每本书的内容,便是最好的休闲方式。
淘书、读书、藏书,对我而言已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寄托。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快乐。这些书籍,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就像一级级台阶,引领我不断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