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闽西日报

中心城市后花园文旅体验新空间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第02版 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龙媒体记者 莫志强 通讯员 沈益辉 杨超

“每次回来都有不同的感受!”9月18日下午近3时,雨后初晴,邓子恢故居“隆德堂”里,义务讲解员邓志生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邓子恢的孙子邓仲强、孙女邓小琼,他们在听完讲解,谈及邓厝村的发展变化时感慨道。

而作为邓厝村民、龙岩学院附属中学退休教师,邓志生已记不清这是2023年以来的第几次讲解了。也就是在那一年,邓厝村首次引进第三方公司运作,此后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奋力向“中心城市后花园 文旅体验新空间”目标迈进。

建设实施:立足“特”

“来来来,我介绍一下。”18日上午,在邓厝村村部,记者刚落座不久,江璐就凑过来,直接打开手机地图,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入口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主题公园,对面是民主议事亭,左边是成长广场......”

作为东肖街道宣传干事,江璐对邓厝村的乡村文化会客厅布局了然于胸,因为她也是邓厝讲解员。“最后的村史展陈室就在我们村部。”邓厝村党支部委员邓瑜静接过话茬,作为村干部中的讲解员,她也是一名宣传积极分子。

街道、村干部和群众中都有讲解员,他们既分工又合作。通过讲解员们的讲解和实地参观,邓厝村乡村文化会客厅“1+N”布局深深地印刻在了记者的脑海里:以邓子恢故居这个“1”为中心,9个特色点环绕串起,包括绍仔田、花卉长廊、思源亭、思源泉、思源楼等。奇迈山下的这个红色小村庄,红绿交融,“特”得亮眼。

邓厝村打造的是怎样的乡村文化会客厅?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邓学先的话来说,就是集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夜间经济和农耕体验为一体的特色基地。

那么,建设资金从哪里来?邓学先掰着指头逐一说了起来:一是被评为“全国红色美丽乡村试点村”“福建省乡村振兴试点村”“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所下拨的资金;二是之前省发改委驻村第一书记等上级干部带来的和争取的资金;三是借助引进的第三方公司资金;四是乡贤义捐的资金。“当然,村里也有投入一些,此外,群众投工投劳。”邓学先表示。

建起来,还得用好来。邓厝村努力以特色优势吸引相关部门、单位组团前来参观学习,用好邓子恢故居内的红色小剧场、红色小课堂。同时,积极发挥原东肖镇退休干部、邓厝村民邓爱芹的余热,以被列为“龙岩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基地”的思源泉,以及民主议事亭为重点场所,打造“邓大姐开讲啦”理论宣讲品牌。去年以来,该村共举办红色理论宣讲活动60余场次,惠及群众近9000人次。

值得一提的还有,村里还利用成长广场适时举办丰收节、骑行节和各类文艺演出等活动,逐步扩大影响。

运营管理:注重“联”

“突、突、突......”19日一早,邓厝村思源楼前的田地里,拖拉机来回穿梭,忙着犁田。邓学先等村干部来到田间,俯身捧起刚犁过的土,察看土质情况,探讨下一步如何合理种植格桑花和百日草。

思源楼前的这块田,是邓子恢故居前的“绍仔田”的延伸区域。邓学先说,“绍仔田”是以邓子恢乳名“绍仔”命名的,背后是后田暴动分田到户的故事。如今,“绍仔田”已扩大至40亩,涵盖邓子恢故居周边地带。

“这40亩田,是村里从群众手上流转过来的,每亩要给的租金与统一规划种植作物、建设劳动实践研学点所需的资金,已明确由街道、村和第三方公司各承担三分之一,即实行‘三三制’。”邓学先表示。

接着,他向记者介绍,村里刚与新的第三方公司签订协议,运营主要交给他们,包括“绍仔田”和游客中心、思源楼、幸福院等,但实施方案须征得街道和村里同意,而收益则由该公司每年按照与村里约定的标准分给村集体,以此开辟村集体稳定增收新渠道。

其实,早在两年前,邓厝就开始引进第三方公司运营,打造研学基地。而再往前,村里曾以实行“油稻轮作”模式的10多亩地作为试点进行引流。在油菜花中打卡、在水稻田里劳作,成为这些年到邓厝的人们的集体记忆。

但新的转折发生在今年7月,邓厝村5月首次试种的向日葵、百日草惊艳绽放,村里抢抓暑假的绝佳时机,借助第三方公司办起灯光节,以花海光影盛宴吸引人气,一些村民还参与到美食摊位经营、受雇卖票中。

“管理方面,我们以村‘两委’干部为主,同时,通过宣传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的益处,引导群众一起参与,帮助做好日常维护、卫生清扫等工作。”邓学先介绍说。

一路向前成效显。邓厝村集体收入已从2021年的2.1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40多万元(包括土地、闲置资产出租收入等);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则实现从2万多元到突破3万元的增长。

提升发展:着眼“聚”

“我们村的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还缺乏常态化运行机制,可以更多借助上级部门和共建单位的力量,带动更多团体前来开展活动。大家还有什么建议,尽管说。”18日晚8时,邓厝村村部会议室灯火通明,随着邓学先一段较为“刺耳”的开场白,由街道、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参加的邓厝村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夜谈会拉开了帷幕......

知不足而奋进。这场座谈交流中,大家纷纷支招。

“资金方面,我们应当更好地向上争取,同时也更多地发挥乡贤作用。”村支委邓瑜静随即指出关键点。

“引入户外拓展、亲子度假等项目,以此聚集人气,如何?”村民邓村富抛出自己的想法。

“这方面,我觉得可以打造从邓子恢故居到林长制公园的‘重走红军路’线路,未来还可以开发一些亲子游项目。”村民邓爱芹紧接着说。

......

当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时,记者也参与进来:“扩大‘邓子恢故乡’品牌效应很重要,可以争取将邓厝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四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教育实践点。”

“要有好机会,还得强自身。我们要以邓厝为重点,整合菜园、后田、龙泉、东堀等村的文化资源,串点、连线、成片,打造‘红色东肖·环翠奇迈’特色带。”下村领导王磊表示。

“是啊,我们就是要在融入这个特色带建设中,着力打造中心城市后花园、文旅体验新空间,稳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邓学先回应道。

不知不觉中,夜色更深了,但着眼于“聚”,事关邓厝提升发展的思考还在一众干群中继续......

记者手记

邓厝村的做法和经验告诉我们,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要紧紧抓住人、钱、地等关键要素,敢于创新、善于运作,千方百计借势借力,干群同心共谋发展。同时,要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发展大局,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持续提升发展优势,稳扎稳打、循序渐进,以实干精神干出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