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闽西日报

台湾义勇队跨越海峡的抗日壮举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06版 红色文化·丰碑       上一篇    下一篇

在龙岩创刊的《台湾青年》报

符维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1945年9月,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被日本侵占了50年的台湾也光复了。为了这一天,在海峡西岸的台胞祖籍地龙岩有着一段艰辛奋斗的历史。

在龙岩市新罗区东城社兴村,离连家祠堂(当年台湾义勇总队部)不远处,有一座破旧的两层骑楼式,石木结构的民居,当地人称苏厝。李友邦当年曾于此普通而历尽沧桑的住所里,昏黄的油灯下,写下光复台湾的旷世名篇《开罗会议后之台湾问题》。

李友邦,生于1906年,早年即怀报国之志。因不满日本统治,成年后奔赴大陆投考黄埔军校,是黄埔二期毕业生。抗战爆发后,1939年2月,李友邦在中共浙江省委和国民政府浙、闽两省政府的具体帮助下,在浙江金华成立台胞抗日武装——台湾义勇队(后称台湾义勇总队)。它是抗战期间由在大陆的台胞组织起来的一个人数最多的抗日团体。1940年6月台湾义勇队得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正式批准,李友邦被委任为少将队长兼少年团团长。

烽火东南,全民抗战。台湾义勇队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在大陆生活的台胞组成的、有正规军编制的抗日武装队伍。1942年10月转入龙岩(现新罗区)后,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再委李友邦为总队长,晋升为陆军中将。在龙岩期间,台湾义勇队继续在宣传鼓动、对敌政治工作、战地医疗、武装斗争等方面卓有贡献。

台湾义勇队成立对敌巡回工作团,深入日寇占领区,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组织日语喊话队,宣传抗日,瓦解敌人。台湾义勇队曾三次突袭厦门。他们乘日军在厦门召开庆祝伪政府成立3周年之际,在会场投下多枚炸弹,炸死日伪军数十名;他们还配合漳州抗日组织,进行一次武装袭击日军战斗,毙伤日伪军100多人。

李友邦进驻龙岩后,将队伍整编成三个区队、九个分队,另附设有“台湾少年团”,总人数由初入龙岩的165人发展到381人。他们出发至闽南一带巡回活动,以“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为任务,增强两岸同胞的抗敌决心,此举对发动侨寓闽南一带的台胞积极抗日,起了很大的作用。

抗战胜利前夕,有人以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了50年,根据国际民族自决论与当时局势发展而言,主张台湾独立。但是,立足龙岩山城,心中无不牵挂故园台湾的李友邦,在台民中讲话最有分量。他坚决反对台湾独立,竭力主张台湾应返归祖国,并积极规划“建设新台湾”的蓝图。1944年6月,李友邦在龙岩写了《开罗会议后之台湾问题》,指出:“开罗三国会谈的中心内容,为中、美、英确定共同解决日寇的方案,并且特地宣称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归还中国,朝鲜自由独立。这个会议,纯系顺潮流所趋,启人类所向,非以个别利益为目的,而求安全世界为前提,实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鼓舞了东方诸弱小民族更积极地跟自己的统治者日寇作夺取自由幸福的斗争。”“随着胜利的接近,我们的革命任务,即将以‘建设台湾’为‘保卫祖国’的方式,以‘保卫祖国’为‘建设台湾’之内容。”表达了他热爱祖国、热爱台湾的政治抱负。

为了迎接抗战胜利及光复台湾后,台湾建设人才的需要,李友邦决定扩大队伍,举办干训班,从居住在大陆的台籍青年和闽粤祖籍地的青年中再招募一批新队员。龙岩知识青年苏禄洲、杜忠元、苏年湘、郑炳尧、章仕开、苏振文、谢启武、陈曼、魏军养、郑攸天、谢露珊等先后参加台湾义勇总队。

1945年8月,终于迎来日寇宣布投降的这一天。9月3日,李友邦即派台湾义勇队副队长张士德(又名张克敏),随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寇克上将乘飞机赴台。9月7日,台湾义勇队部开始由龙岩踏上返台路程。李友邦在厦门南普陀寺的石头上刻上了“复疆”两个气势雄浑的大字。当时由于中国政府尚未正式接受台湾,台湾处于无政府状态,当时驻台16万日军又未缴械,随时有可能发生变故。10月23日,台湾义勇队副队长张士德乃以抵台的台湾义勇队先遣部队为基础,专门组织了一个治安服务队,遍布全台,负责维护全台的社会秩序,保管物资与台胞的财产安全,重要的是粉碎日本策动的“台独阴谋”。10月25日,台湾光复纪念日,台湾义勇队员无不欢喜庆祝激动万分,永志难忘。

李友邦回到台湾后,到处呼吁和勉励台湾人民特别是青年团结起来,积极投身于战后家园的建设和民族的复兴。1946年元旦,他在台湾电台广播《新台湾建设的意义与前途》,强调“今后我们永远与中华民族同生存共命运,故台湾重建不仅有新的模型,而且有新的特质”“台湾的建设前途,根本不能离开三民主义。”在他的感召下,社会各阶层的精英分子纷纷参加他主持的三民主义青年团(他出任三民主义青年团直属台湾支部主任),欲共同建设三民主义的新台湾。

正当他们刚刚凯旋荣归,准备为“建设台湾”再次奉献之际,突然接到政府当局的命令:“台湾义勇总队解散”。“没有原委,没有安抚,顿时这支曾经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抗日革命队伍,骤然间成一支失业队伍。”在战后白色恐怖气氛下,1952年4月,李友邦被害于台北市,时年仅46岁。

风云变幻,世事沧桑。台湾义勇队的历史功绩永不磨灭。史实表明,历史上的许多重大胜利,都是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所共同奋斗的结果。台湾义勇队的抗日斗争是伟大的全民族抗战的组成部分,是抗战取得胜利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台湾义勇队积极参加祖国抗战,再次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民始终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