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贤彪
9月3日,一个永志不忘的日子。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午九时一刻,盛大的阅兵式正式开始,这是继2015年9月3日的第二次九三大阅兵,
当天,受阅部队整齐勃发的英姿、排山倒海的口号,让人无比激动;受阅官兵迈着铿锵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钢铁阵容滚滚而过,让人无比震撼。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此时此刻,每一位中华儿女无不为伟大祖国的强大、人民军队的威武而倍感光荣自豪。
“一个人要走得远,内心不能没有激荡的力量。”盛大的阅兵,是丰盈心灵的“公开课”,是鼓气提劲的“营养剂”,使我们更加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了对伟大抗战精神的感悟和认知,激发起勇毅前行、争取新胜利的行动自觉。
阅兵,是一堂厚重的历史教育课。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进的力量。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盛大的阅兵活动更是把这主题直观而鲜明地展现出来。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等抗战歌曲在广场上响起,当阅兵车牌号1945、2025亮相于眼前,当战旗方队带着胜利荣光走过天安门广场,我们仿佛走进那烽火连天的岁月——军人喋血沙场,视死如归;文人执笔请缨,迎向炮火;侨胞毁家纾难,为国奋战;学子千里南渡,薪火不熄;亿万民众铁骨铮铮,奋战不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是一部用鲜血与生命镌刻而成的雄浑史诗,每一页都饱蘸着中华民族最深重的苦难,也留下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精神的印记。隆重的纪念活动,盛大的阅兵仪式,正是让我们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在对历史伤痛的追忆中,涵养珍惜当下,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
阅兵,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越是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越是建构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上。从“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到铁甲奔流、鹰击长空、长剑倚天;从“万国牌”装备,到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现役主战装备,中国军队无论在作战体系还是在武器装备上,早已今非昔比、令人刮目相看了!再把目光投向其他各方面,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的人民书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我们铿锵前进的步伐!
观看气势如虹的盛大阅兵,让我们耳闻目睹伟大祖国的建设成就,深切感悟人民军队的历史性变化,更加激发出全体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更加坚定我们排除一切艰难险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立足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和力量,在“我爱你中国”的大合唱中,凝聚起再出发的磅礴力量。
阅兵,是一堂深刻的国防教育课。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九三盛大阅兵,既是对历史的铭记、对先烈的缅怀,也是对现实的思考、对未来的警示。在受阅的方阵中,我们看到既有现役部队威武的雄姿,也有预备役和民兵矫健的身影,它告诉我们,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战争永远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在天安门现场景观的设计中,长城烽火台造型的年号台,与14只和平鸽雕塑交相辉映,它启示我们,只有保持强大的实力、锻造钢铁的长城,才能遏制战争、打赢战争,铸就永远的和平之盾。
胜利既能激发情感的力量,也能赋予理性的启迪。对于80年前的那场战争,如果看不到伟大胜利的根由,就看不清大势与走向。时间的风雨洗刷着昨天的记忆,我们用鲜血铸就的和平格局是否坚实?二战后建立的现代化国际秩序能否得到维持?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又潜伏着哪些风险与挑战?回答好这些考题,需要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唯有增强忧患意识,纵观世界风云,善于“看透敌人的灵魂”,才能防患于未然;需要我们增强全民国防观念,系牢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筑牢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心灵长城;需要我们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发展进步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这样,才能用抗战精神筑牢国防长城,把“天涯静处无征战”的美好祈愿,变成“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强大实力,让祖国永远沐浴着和平的阳光,让人类文明得以绵延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