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媒体记者 赖珊盛 通讯员 徐富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永久基本农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水渠作为农田灌溉的重要设施,是农民耕种的重要保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永久基本农田灌溉水渠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对于藏粮于民、进一步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年久失修 损毁严重
我市永久基本农田有157万亩,2024年粮食产量达84.2万吨。调研发现,当前相当一部分永久基本农田灌溉水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灌溉用水效率很低,有的甚至丧失了灌溉农田功能。
市政协委员黄其春在调研中发现,永定区湖坑奥杳村崩溪洋有一片90多亩永久基本农田,有三个村民小组的农民常年在此耕种,涉及700多人的切身利益。该片永久基本农田的灌溉水渠,源于改革开放前建成的奥杳片“环山圳”起始一段,长约550米。2013年,政府曾出资修建该灌溉水渠的坝头“坎下陂”。由于有10多年的时间没有修缮,目前,崩溪洋这一片永久基本农田的灌溉水渠损毁严重,到处漏水,灌溉用水效率很低。更为严重的是,有一段近50米长的水渠发生塌方,农民只能自行用水管将塌方的水渠两端连接起来,勉强维持农业用水需要。受2024年“8.20”连续强降雨影响,崩溪洋这一片永久基本农田的灌溉水渠损毁更加严重,已无法用于农田灌溉。为尽可能减少水渠损毁无法灌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农民不得不自行架设电线,抽水灌溉稻田。对此,农民意见很多,急盼灌溉水渠能够早日修复。
黄其春说,像上述的事例较多,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原因多种 亟需重视
经过调研走访,黄其春委员说,造成我市相当一部分永久基本农田灌溉水渠损毁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有年久失修、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缺失、基层政府虽有心解决但又苦于没有资金。仅有的一部分资金投入,也主要来自上级下拨的救灾资金。如前面所述的永定区湖坑奥杳村崩溪洋永久基本农田灌溉水渠,若不是上级下达2024年中央农业防灾减灾和水利救灾资金,真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得以修复,从而确保农业用水之需,解决农民期盼多年而又一直没有解决的事情?
多方施策 合力修复
市政协委员认为,加快修复我市永久基本农田灌溉水渠,并进一步加强水渠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工作,保障农业用水,急农民所急,既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
为此他们建议各级党政和有关责任部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对我市永久基本农田灌溉水渠的现状进行摸底排查,分类编制修复计划,落实修复资金,尽快修复损毁严重的灌溉水渠,解决农田灌溉用水问题。二是创新以上级财政补助、基层政府自筹、受益群众投工投劳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我市永久基本农田灌溉水渠的日常管理与维护资金的投入,确保灌溉水渠常年灌溉。在这方面,建议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深入群众,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更多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自觉维护永久基本农田灌溉水渠的运转。三是强化上级下拨的救灾资金督查,并将资金使用绩效公布于众,确保资金落地见效。
永久基本农田灌溉水渠需要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主体,压实管护责任,做到管护有人员、有资金、有制度、有监督,实现设施管用、农民满意、长期受益。只有农民增产增收,国家粮食安全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