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日期:09-14
■龙媒体记者 张清艳 通讯员 赖丽婷
近日,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与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联合选育的马铃薯品种“闽薯1号”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5年)。这一成果不仅是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标志,也为全市农作物品种的优化与推广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我市把育种技术创新、培育推广新作物品种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任务,紧紧围绕闽西“1172”农业产业体系和“十大”特色农产品,深入开展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有力推动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十四五”期间,我市已申报实施设区市农科院所建设项目20项,争取到项目资金235万元,选育出15个农作物品种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或省认定,3个品种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1个品种入选2023年国家农作物苗头品种,7个品种入选福建省农业主导品种,1项技术入选2024年福建省农业主推技术。
在推进技术集成创新方面,针对制约龙岩市甘薯、花生、水稻等产业发展的种源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成功集成了如“低桩机收再生稻栽培技术”“水稻‘三控’绿色栽培技术”“甘薯脱毒苗技术”“槟榔芋绿色控旺栽培技术”等25项实用技术 。
在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上,以项目为依托,与多个种子站、良种场、农技站及新型经营主体紧密合作,建立了“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企业)+基地”的推广模式,授予14家企业“科技示范基地”称号。累计展示多个福建省主导品种,在全省推广了80多个新品种和25项新技术,推广面积近200万亩,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
在提升科技服务质效上,以科技特派员为抓手,共选派省、市个人科技特派员108人次、团队科技特派员46个、省级法人科技特派员2个,服务区域覆盖全市7个县(市、区)60多个乡镇、120多个村,为8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服务,解决80多项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技术培训30场次,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并通过基地示范、农科教结合、科企(社)合作等举措,共转让品种5个、发明专利3项,签订科技服务协议7个,促进科技成果落地成金,快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为我市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赋能。
在深化科企合作方面,以“政府搭台+科技助力+企业发力”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与多方合作,建立了多个产业技术体系和长效合作机制,助力推动地瓜干、咸酥花生及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有效构建甘薯、花生、水稻育繁推加一体化创新体系,促进科技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引领带动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我们将聚焦民生,加速优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一方面筛选适宜本地的品种和技术进行示范展示,另一方面构建‘科研+应用+反馈’闭环体系,通过示范观摩会和培训让群众感受科技价值,实现科研成果与群众需求的良性互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岩市农科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速评
我市通过选育优良品种、集成实用技术、创新推广模式,促进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让科技红利持续赋能农业发展,既推动了产业升级,更让农民尝到甜头。实践证明,唯有持续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才能让创新活力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