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闽西日报

烽火闽西燃壮志两岸共写抗战史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07版 红色文化·丰碑       上一篇    下一篇

台湾义勇队医务组在闽西为民众诊疗治病。

1944年发展壮大的台湾少年团在龙岩合影。

郭素娇

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邀请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各界代表人士出席。岁月更迭,沧海桑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中国书写了举世瞩目、令人惊叹的沧桑巨变,这一切离不开抗战英雄们以炽热的家国情怀和无畏精神铸就的坚实基础。闽西作为中央苏区核心区域,闽西子弟曾与台湾同胞跨越山海,在抗战历史上,共同谱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龙岩,通称闽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军故乡、将帅摇篮。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领导红八团、红九团及各县游击队开展游击斗争,1938年初游击武装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誓师北上挺进苏皖边敌后,抗击日寇。抗战时期,闽西红土地上还活跃着一支在大陆生活的台胞组成的抗日队伍——台湾义勇队,他们是直接参加祖国抗战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支队伍。

1939年2月,台湾同胞李友邦在浙江金华成立台湾义勇队,并组建台湾义勇队少年团,首批队员由来自闽北崇安的30余名台胞组成,后逐步扩大。1942年初浙赣战役爆发、金华沦陷后,义勇队少年团及先遣队于2月先期抵龙岩县(今新罗区)东门外苏厝,10月李友邦率本部转入闽西,设总部于东门外连氏祠堂,之后一直活跃在东南抗日战场。李友邦依托闽西抗日根据地发展扩大编制为台湾义勇总队,人数最多时达400多人。台湾义勇队在闽西开展斗争至抗战胜利,与当地百姓并肩作战,书写了两岸同胞共赴国难、团结御侮的光辉篇章。

台湾义勇队移驻龙岩后,在军事上有过多次壮举。1942年夏,李友邦率领义勇队在厦门分别对日军总部新亚苑、日本海军油库、日伪政府成立三周年庆祝会场发动武装突击,击毙日军80多人。1945年8月15日,日军战败投降,李友邦在厦门南普陀后山崖刻下了“复疆”二字。

两岸同胞共御外侮,弹奏了一曲“东风破”。李友邦在龙岩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在过去与现在的革命过程中,是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而奋斗;而在不久的将来,必将为建设台湾、拱卫祖国而献身。”《台湾义勇军》词曲高昂:“我们是抗日的义勇军,是台湾民族解放的先锋队,要把日寇驱出祖国,要把他在台湾的镣锁打碎!”笔墨之间,凝聚着豪迈的民族情结,展现了愈发炽热的爱国精神!

两岸同胞联抗日寇,脚步未有一刻停歇,初心未有一刻改变。这种决心、这般韧性、这份坚定,是怒放春花,抖擞“粉身碎骨浑不怕”的不畏胆气;是傲霜秋菊,充盈“忠武勋名百战回”的不灭豪气;是寒冬腊梅,绽放“宁可枝头抱香死”的不折傲气。他们用不屈的民族脊梁立起了精神的丰碑,闽西厚重的红色里,烙印着热血鏖战的英雄群像。

无论是往昔或是今朝,英雄志、两岸情、奋斗心同频同燃。我们不会忘记,义勇队在龙岩创办发行《台湾青年》报宣传抗日和收复台湾,举办干部培训班发展生产,在城乡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

近日,在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抗战专题特展中,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在我们心中放置了一架天平,为我们校准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轴心,添上了勇气的砝码,让身上的每一条血脉都朝着更加勇毅、坚定、奋发的方向奔涌,形成一股不屈不挠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发奋图强,用情与志铸造保卫家国的铜墙铁壁。

(作者单位:龙岩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