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琼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天,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
时光过去了整整80年,我们心中不免想起许许多多镌刻在心中的抗战故事,对每一位抗日英雄我都无比崇敬,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值得我们去缅怀、去纪念。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读小学四年级的我,坐在教室里安静地听着老师讲述抗日英雄廖海涛的故事。
廖海涛,1909年出生于上杭县双髻山南麓溪口,192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带领闽西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斗争,保卫红色苏维埃政权。在主力红军长征后,他留下来坚持游击战争,他的母亲、妻子因此被敌人残害致死。
抗日战争爆发后,廖海涛任新四军二支队四团政治处主任,后升任四团政治委员、新二支队副司令员等职。他随新四军二支队北上苏皖抗日前线,与陈毅等共同恢复并建立了以茅山和两溧地区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指挥部队与日伪顽军作战数十次,为巩固苏南抗日根据地立下赫赫战功。
1941年11月28日,在塘马战斗中,日伪军4000余人企图一举摧毁新四军十六旅部和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廖海涛主动留下阻击敌人,带领500多名战士与数倍于己的日伪军英勇作战。战斗中他小腹被打穿,仍坚持指挥部队,直至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年仅32岁。
廖海涛是新四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福建籍最高级别的将领,他用生命诠释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展现了闽西儿女的英勇无畏和民族气节。
廖海涛的故事让我从小就深刻认识到,抗战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舍生忘死的精神,是先烈们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民族脊梁。他们的精神跨越时空,激励着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故事历久弥新,红色血脉薪火相传。多少年来,我每到红色景点参观,思想上就得到一次洗礼;每重温一段红色经典,认识上都得到一次升华;每接受一次红色教育,对党的信仰就更加坚定。
多少年来,我以廖海涛为榜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是从己做起,以身示样,矢志不移地传承良好的“家教”“家训”“家风”,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践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重要。这其中自然也包括红色故事的传承。
而今,尽管我已跨入知天命之年,但我依然坚守岗位,投身于我所钟爱的写作、新闻宣传工作。栉风沐雨,一片丹心。为党工作、为国争辉、为人民服务,是我永恒的追求,从不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