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闽西日报

卢沟叩问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07版 红色文化·红韵       上一篇    下一篇

卢沟桥 黄俊 摄

曾汉辉

暮色浸染永定河时,我又一次站在卢沟桥的石栏前。八百岁的石狮子在暮霭中若隐若现,它们的鬃毛里藏着金代工匠的凿痕,眼眸里映着1937年夏夜的月光。桥下流水依旧,却已冲刷不去青石板上凝固的血色。

卢沟桥的建造者或许不曾料到,这座“永定河上的长城”会成为民族命运的界碑。十三层莲花望柱的弧度,恰似历史长河的涟漪,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荡漾至今。元代的漕船曾在此停泊,明清的商旅在此歇脚,直到1937年那个闷热的七月,骤然响起的炮声惊碎了千年驼铃。

漫步桥面,指尖抚过凹凸的栏板,能触碰到时光的年轮。第七个拱券处留有弹痕,那是1937年7月7日日军炮火留下的印记。石缝间生长的野草年复一年枯荣,将钢铁的灼痕与草木的柔韧编织成岁月的经纬。

站在宛平城头远眺,数字在暮色中愈发清晰。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八万守军面对三万日军,人均仅有三发子弹;1937年卢沟桥事变,十万二十九军对阵八千日军,步枪子弹仍不足十发。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士兵们用血肉之躯填补的装备鸿沟。

展览馆里陈列的德械师M35钢盔泛着冷光,与日军三八式步枪的刺刀形成鲜明对比。宋哲元将军的佩剑静静躺在展柜,剑鞘上的铜绿诉说着北平保卫战的惨烈。当讲解员说到“大刀队夜袭日军营地”时,玻璃展柜里的锈迹斑斑的大刀突然折射出寒芒,仿佛听见1933年喜峰口震天的喊杀。

夜色中的卢沟桥化作巨大的问号。那些在平型关用大刀劈开日军汽车的中国士兵,在台儿庄用血肉堵住城墙缺口的川军儿郎,在松山用炸药与碉堡同归于尽的远征军,他们用生命叩问着:为何装备精良的侵略者能长驱直入?

答案或许藏在宛平城墙的裂缝里。1937年的弹孔旁,2025年的防汛标语正在闪光;抗战馆的电子屏上,叙利亚儿童的泪痕与赵一曼的家书交替浮现。当俄乌边境的炮火照亮夜空,卢沟桥的石狮子仿佛在追问:若今日重逢,我们能否给出不同的答案?

晨曦初露时,永定河泛起粼粼波光。卢沟桥旁,智能灌溉系统正在养护百年古柳;宛平城头,5G基站与敌楼飞檐构成奇妙对话。抗战纪念馆的“云展览”里,00后青年用VR设备重走抗战路,弹痕累累的钢盔化作全息投影,照亮民族精神的星空。

暴雨过后的京城,彩虹跨越卢沟桥投向远方。那些曾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灵魂,此刻正化作北斗卫星的轨迹,守护着新时代的万里山河。当中东的硝烟遮蔽星空,卢沟桥的晨钟依然准时敲响——那是历史与未来的和鸣,是文明对野蛮的永恒抗争。

离桥时回望,石狮子的瞳孔里映着朝阳。在这个百年变局的时代,卢沟桥的叩问不再沉重,因为答案早已写在北斗组网的轨迹里,写在蛟龙深潜的海沟中,写在每个中国人挺直的脊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