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日期:09-03
■龙媒体记者 赖珊盛 通讯员 麻小洁
最近一段时间,武平县新农人协会会长、武平六甲果业公司总经理温正明又进入大忙季节。他与同仁们一边精心管理果场,一边通过直播把他自己及周边农户生产的百香果和早熟蜜柑等销售出去,仅8月就销售了超过5000件的农产品。
在乡村振兴的建设过程中,“新农人”凭借创新思维与实干精神,为农村经济添砖加瓦,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新农人”带来的新思维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赋能乡村振兴渐成各界共识。
“新农人”队伍建设提升空间巨大
201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新农人”协会,发展至今,会员数量由89名增加至380多名,涵盖畜禽、果蔬、中药材等多个领域,会员中涌现出多名市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类先进典型。
市政协委员廖雪涵认为,作为有农业情怀、有适度规模、有持续发展性、有防风险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新农人”在乡村振兴的作用越来越大。
然而,整体看来,我市乡村运营“新农人”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农人”培育总量小,人才培育机制不够完善,人才供不应求;二是乡村运营是新兴业态,总体运营水平不高,示范引领作用不够强;三是对乡村运营的配套保障措施不全,难以给予坚实支撑。对此,通过走访调研,廖雪涵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持续壮大“新农人”队伍
市政协委员廖雪涵认为,在持续壮大“新农人”队伍方面,应该多措并举、持续进行。她建议,一是强化政策“磁石”效应。建议政府聚焦新农人“引、用、育、留”,在财政税收、创业补贴、税费减免、要素保障、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出台支持“新农人”创新创业的引才政策。二是建设和完善乡村运营创新创业平台,打造集培训、交流、研讨功能于一体,构筑资源共享、经验互鉴的“新矩阵”,为“新农人”成长铺就快车道。三是建设“乡村运营官”队伍,鼓励由乡村项目运营企业牵头,提供一定要素保障,巧用乡村留守人员的资源优势,建设实用、适用型乡村运营人才队伍。
持续增强乡村运营实效。
在持续增强乡村运营实效方面,廖雪涵建议一是创新运营“招式”。树牢运营前置思维,积极借鉴外部成功的运营经验,结合本土特色,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借助现有运营团队优势,引外力、聚内力,构建乡村运营大联盟,打破村际、镇际、县际壁垒,走差异化建设、联合运营,蹚出特色发展路。二是厚植运营“硕果”。社会效益上,盘清历年乡村建设项目与特色产业资源“家底”,精心管护,破解“重建轻管”困局,减轻村财负担;经济效益上,重视运营团队或公司的商业利益,激励持续投入、创新方法、提升收益,同步联结村集体、农户,以产业分红、务工收入等形式共享运营红利,实现共建共富。
持续强化乡村运营要素保障
廖雪涵建议,整合涉农资金“资金池”,聚焦“新农人”创新创业需求,优先安排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项目,打造优良创业“硬环境”,搭建融资专属平台,统一运作,简化程序,针对抵押担保物少难题,推出特色金融产品,“解渴”融资难。关注“新农人”家庭后顾之忧,制定家属福利政策,降低子女入学门槛、提高医保待遇,增强返乡创业意愿。二是增强“引流”实效。各地因地制宜,巧借新媒体东风,发动新媒体人、大学生、旅游达人等,运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全方位、多视角展示乡村旅游“好风光”。举办乡村旅游推介会、运营方案创意大赛,招募“推介官”,广聚人气。文旅等部门顺势而为,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旅游”“骑行+旅游”等多元融合,开发农旅体验、休闲度假精品,让游客“流”量真正变成“留”量,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