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映红土“金山银山”有通途
日期:09-02
初秋时节,行走在龙岩的矿区和山野之间,满目苍翠、鸟语花香,曾经裸露的矿山披上了“绿衣”,一批批绿色矿山、公园矿山悄然崛起,成为闽西红土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一切,源于我市多年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持续努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绿色矿山18家,总数位列全省首位;2024年,矿业相关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802亿元,同比增长5.23%。这些数字背后,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矿业经济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
高位推动,凝聚绿色发展合力
矿山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政治任务。我市高度重视矿山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工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前往自然资源部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并深入矿山一线调研指导,作出批示指示。市政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矿山生态保护工作,制定出台《龙岩市全面落实废弃矿山网格化监管和生态修复工作方案》《龙岩市市级绿色矿山创建库工作方案(试行)》,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压实责任。
不仅如此,我市还将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效纳入“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及“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体系,对照目标任务严格考核责任单位,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市政府对各部门年度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凝聚起推动矿山生态保护和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
规划引领,优化矿产开发格局
矿产资源的开发,规划须先行。我市根据各县(市、区)矿产资源赋存情况、矿业权设置情况及矿产资源开发现状,以支持矿山企业做大做强为原则,促进矿山规模化、大型化开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大中型矿山比例已由2015年的33.4%提升至42.21%,矿产开发结构正加速从“多、小、散、低”向规模化、大型化方向转型。
同时,我市启动并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对全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治理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部署实施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等6大类共146项重点工程,有力支撑了我市矿业高质量发展。
资金是生态修复的保障。我市积极拓宽资金渠道,累计申请矿山生态修复专项治理资金5.5亿元,其中,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补助资金2.3亿元、省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资金0.3亿元、中央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2.9亿元。
从严监管,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保护矿山生态,必须铁腕监管。我市制定实施《全面落实废弃矿山网格化监管和生态修复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网格化巡察机制,压实废弃矿山管理与生态修复的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形成“党政同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
科技赋能,让监管更智慧。我市运用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对重点矿区落实“边开采,边治理”要求情况进行航飞巡察,提升巡察效率。在矿山企业矿业权延续、转让、变更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一票否决”制,并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实施全覆盖检查。
我市还实施精准化靶向监管,健全完善重点矿山“一矿一档”管理制度,对重点监管矿山实行精准化、差异化监管,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严厉打击和有效整治矿山越界违法开采行为,切实强化监管效能。
绿色发展,推动经济转型提升
绿色,是矿山的底色,更是发展的底色。我市深入挖掘矿山开采遗迹的旅游、科研、教育等多元价值,探索“公园矿山”建设路径,成功打造上杭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永定培丰福能矿山公园等典范。创新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综合治理,打造“经济矿山”模式。比如,新罗区紫金山体育公园项目,成功盘活再造建设用地2110亩。
流域统筹,“岸线复绿”。我市成功策划并实施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中的4个废弃矿山治理子项目,总投资额约3.7亿元,实现流域生态整体改善。
示范带动,“全域修复”。永定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以全国评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成功入选财政部、自然资源部“2022年度示范工程项目”,获得3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发挥了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延伸链条,“打造集群”。我市印发实施《龙岩市推进“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围绕“2+4”重点产业,不断探索在“矿业+”方面谋划引进项目,做大做强“矿业+”经济。2024年,全市矿业相关行业实现营收1802亿元,比增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