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闽西日报

聚力矿山生态保护激活绿色发展动能

日期:09-02
字号:
版面:第04版 人民视线       上一篇    下一篇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聚力矿山生态高水平保护助力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省、市代表视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以矿山生态高水平保护为前提,以矿业经济绿色转型为路径,以“矿业+”全链条发展为抓手,在守护生态底色中做强产业特色,在激活资源优势中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为进一步提升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实效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助力做大做强龙岩“矿业+”经济,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聚力矿山生态高水平保护助力矿业经济绿色发展”省、市人大代表视察活动,助推我市坚定不移推进矿山生态高水平保护和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锚定方向:在生态与发展平衡中蹚新路

龙岩矿产资源富集,已发现矿产64种,探明资源储量矿种45个,稀土、金铜、无烟煤、高岭土等储量居全省首位。如何让“资源富矿”转化为“发展富矿”,同时守住生态红线?

市人大常委会将“聚力矿山生态高水平保护助力矿业经济绿色发展”列为重点监督议题,2025年6月组织省、市人大代表深入新罗、永定、上杭、长汀等地,实地察看废弃矿山修复、绿色矿山建设、矿产精深加工项目,摸清全市矿业发展“家底”。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全市大中型矿山比例从2015年的33.4%提升至45.1%,在册采矿权222个、探矿权130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现原矿工业产值112.25亿元,矿业相关行业营收达1802.2亿元,同比增长5.2%,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生态保护领域,龙岩交出亮眼答卷:累计投入8.8亿元实施15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完成治理面积2.2万余亩,打造永定废弃矿山修复示范工程、紫金山体育公园生态新城等标杆项目;创建省级以上绿色矿山18家(其中国家级10家),总数居全省首位,占比达42%;创新“林业碳汇+企业碳中和”模式,上杭白砂林场与紫金山金铜矿共建1801亩林业碳汇示范基地,实现生态效益与企业责任双赢。

产业布局上,龙岩依托资源优势构建特色产业链:金铜产业形成“开采冶炼—加工—下游应用”千亿集群,稀土产业打造“矿山开采—功能材料—应用器件”完整链条,锂电、萤石产业逐步向精深加工延伸,2024年矿业相关产业已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直面挑战:在破题攻坚中找差距

尽管成绩显著,但视察也发现,龙岩在矿山生态保护与矿业经济发展中仍面临“四大瓶颈”,亟待破解。

生态修复“欠账”待补。全市仍有3000余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需工程治理,预计需资金1.5亿元。由于单块修复面积小、不符合中央专项资金申报条件,且省级资金有限、市县财政压力大,修复进度滞后;同时,根据国家要求,到2028年底90%大型、80%中型持证在产矿山需达标绿色矿山,我市现有26家大型、12家中型在产矿山,创建任务艰巨。

产业链条“断点”突出。金铜产业集中于铜板带、铜杆等粗加工环节,终端高附加值产品缺失;稀土产业以开采分离和功能材料为主,缺乏下游标杆性应用项目;锂电产业在隔膜材料等核心环节仍是空白;石材、白云岩等产业未形成完整链条,集群效应薄弱。此外,金属表面处理工序缺失、模具机加工配套企业不足、天然气供应覆盖不均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产业升级。

发展层次“短板”明显。小型矿山占比达55%,部分企业开采工艺粗放、设备老化,资源浪费现象存在;高岭土、铁等矿种以原矿或低级产品外销,“一流资源、二流产品”问题突出;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薄弱,废渣、废石多以堆存处理,利用率低,未能转化为经济价值。

要素保障“缺口”较大。稀土、锂矿、萤石等关键矿产对外依存度高,如中稀(金龙)稀土证内资源仅能满足部分产能,紫金铜业40万吨铜冶炼项目依赖进口铜精矿;矿区范围受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限制,难以实现“一个矿体一个矿权”规模化开发,3个化工园区土地空间有限,制约“矿业+”精深项目落地;高端科研平台匮乏,产学研合作层次浅,材料工程、冶金工程等专业人才“引进难、留存难”,科技创新支撑不足。

精准发力:在系统施策中开新局

针对问题,市人大常委会结合视察情况,提出“四大路径”,推动“矿业+”经济向“新”而行、向“质”奋进、向“全”铸链、向“绿”转型。

创新“龙岩模式”,筑牢绿色发展根基。构建“全过程绿色开采”体系,从规划设计、建设开采到闭坑治理,全程嵌入绿色理念,推广智能采矿、清洁生产技术,推动矿山实现“生产精细化、设备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实施“多渠道资源供应”战略,借鉴紫金矿业经验,鼓励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国内外资源供应企业合作,建立长期稳定供应链,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聚链成群发展”格局,深化“链长+链主”机制,围绕金铜、稀土、锂电、萤石等特色产业链条,重点突破纳米贵金属、稀土永磁材料、碳硅负极材料、氟碳化学品等延链补链产品,打造上下游紧密衔接、产供销密切协作、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

攻坚生态治理,擦亮生态发展底色。推进“修复全覆盖”,摸清废弃矿山底数,实行“一矿一策”,分区域、分阶段统筹治理,参照安徽做法将后期管护纳入“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确保修复实效;实现“绿色矿山高效能建设”,督促企业落实“边开采、边治理”,推广智能化装备,建立绿色矿山“有进有出”动态机制,严控生态破坏增量;压实“责任严落实”,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优化保护区范围划定,强化“四不两直”检查、无人机巡查,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落实“谁开发、谁保护”主体责任。

全链赋能升级,提升产业竞争能级。“做强龙头铸链”,聚焦紫金矿业、金龙稀土等龙头企业,强化政策扶持,围绕产业链缺失环节精准招商,形成“龙头带动、中小企业协同”的集群模式;“完善配套补链”,加快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上杭金铜产业园规划表面处理集中区,培育模具机加工企业,扩大天然气供应范围,降低企业成本;“依托科技延链”,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发挥产业研究院作用,破解尾矿利用、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推动“富矿精开”;“聚集人才强链”,实施“才聚龙岩”计划,精准绘制人才需求图谱,依托龙岩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专业人才,完善本土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拓展“矿业+”场景,激活多元发展动能。推动“矿业+乡村振兴”,将废弃矿山修复与和美乡村、休闲旅游、特色种养结合,如永定红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利用石粉生产陶瓷,实现“修复一片、受益一片”;发展“矿业+绿色经济”,鼓励企业攻关低品位矿选冶、共伴生矿利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三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推动尾矿转化为低碳建材;培育“矿业+智能设备”,支持龙工、福龙马研发智能采掘、自动化钻机等设备,选择有条件的矿山开展示范应用,以科技提升矿业生产效率与安全水平。

坚持跟踪问效,增强监督刚性。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跟踪监督,推动矿业权出让收益县级分成比例优化,破解基层资金难题;督促“矿业+”经济相关政策落地,确保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两手硬、两促进”,助力闽西的“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矿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