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媒体记者 陈良锦 黄俊 石芳 章宸睿
沿着河三线景观大道驱车至南塘村路段,稻田一望无垠;穿村而过的汀江河畔,戏台、共富工坊等项目有序推进;农学园里,国学馆、酿酒坊、河田鸡故事馆等错落排列,游客、学生在此休闲、研学,流连忘返......
7月17日,8月21日、22日,我们三次来到长汀县河田镇南塘村,每次都看到活力满满的景象。
村口的陈氏宗祠显得庄严古朴。宗祠内,除了“陈氏受姓世系及支图”等牌匾,最显眼的就是大红的“长汀县懿德慈善基金会2013年以来考取的211、985本科及各院校硕士、博士奖学金名单”了。
“8月16日,懿德慈善基金会第十三次奖学金颁奖活动举行。现场为今年考取的一位博士研究生、两位硕士研究生和17位本科生,分别颁发了8000元到1000元不等的奖学金。”南塘村村委会副主任陈小洪告诉我们。至此,南塘村已为200位本科学子、5位博士、28位硕士颁发奖学金。
南塘村有着悠久的耕读文化,“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在村里蔚然成风。近年来,南塘村以建设乡村文化会客厅为契机,深入挖掘耕读文化资源,致力打造“沃野平畴·耕读南塘”品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绝的活力与动力。
据河田镇党委组织委员卢龙华介绍,南塘村文化会客厅按照“1+N”思路建设,“1”代表耕读文化主题主馆,“N”代表村内8个主题分馆,包含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三次到长汀调研指导河田鸡产业发展的故事馆,展示传统农具、耕作方式的美劳学堂,展示古法米酒酿制工艺的酿酒坊,展示介绍“人生八喜”等传统文化的国学馆和聚集人才、对接产业,为人才提供服务的人才驿站。
村庄要加快发展,项目和资金是重中之重。“我们积极向上争取乡村振兴专项、中央彩票公益金、以工代赈、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领域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了一大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福祉等项目。”河田镇乡村振兴岗负责人李沐元说,项目的实施,极大提升了村庄颜值,夯实了发展支撑。
8月21日下午3时,我们遇见几位村民,他们打包好槟榔芋正准备收工。“凌晨四五点钟就开始干活了,主要是清理槟榔芋上的淤泥,然后打包,一天收入有200多元。”
“以前育秧主要靠黑色薄膜,温度不易控制,‘暗化出苗室’建成后湿气、温度都可以实现智能化控制。”长汀县圣丰家庭农场负责人陈林是村里的种粮大户,这几天忙着建“暗化出苗室”。陈林2008年开始大规模流转土地种粮,今年种了900多亩。他说,以前种田拖拉机、插秧机都很少,更别说烘干机,现在他光无人机就有3台,“100多亩地无人机飞播仅用3小时,种粮真正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智能化。”这几年他带动了7户脱贫户致富,并通过租用村小学,带动村集体增收5万元。
南塘村是长汀县“红旗跃过汀江·‘两山’实践走廊”乡村振兴示范村,河田万亩现代农耕产业园基地核心区囊括其中,面积3000余亩,是我市连片面积最大的产粮区。南塘村携手融万家联合社打造“禾田会客厅”“禾田记忆馆”“稻米加工坊”等农耕文化传承场所,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魏毅东博士签约建立博士创新站,大力发展研学、教育培训、休闲体验等项目,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村民陈先立家位于村子中央,家门口对联“福照家门万事兴 宜居宝地千年旺”还很崭新,老人家不知道乡村文化会客厅,但对于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却了然于心。“村子桥头以前脏乱差,现在焕然一新;村中还铺上了沥青路;我家去年通过参与‘庭院经济’建设,还收到了500元分红。”
位于河背自然村的河畔共富人家是南塘村建设乡村文化会客厅的又一个主要抓手。河畔共富人家以省党代表、省劳模易小贞的绿之梦家庭农场为运营主体,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整合各类村级闲置资产,指导村民利用庭院空间发展金鸡、金稻、金针花、金银花、金橘等“五金”产业,“庭院经济”蓬勃发展。
“一粒米怎么变成一滴酒?学生们以前只知道‘汗滴禾下土’,却不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8月22日,刚接待完来自厦门和龙岩2个研学团队的易小贞告诉我们,耕是根本,但要在传统基础上做好创新,与乡村文化会客厅结合,将闲置的土地变成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在田间地头不定期地举办乡村音乐会、茶趣会等,提升耕的附加值,将田地变成没有围墙的课堂,耕与读才能融合。近年来,她通过“政府+运营主体+群众”的市场运营模式,带动村集体增收1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村民60余户,村民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旖旎秀丽的风光、引人入胜的文化和农耕文化节、河田鸡文化节等带有本地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去年以来,村里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50余场,承办研学活动120余场,接待游客3.2万余人次,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3万元。”陈小洪介绍说。
如何进一步打造乡村文化会客厅?如何做好“耕”和“读”这篇文章?村民陈先立说,“希望村里做大‘庭院经济’,多上一些致富项目,多搞一些文体活动。”陈林说,“耕”方面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读”方面希望寒暑假外出乡贤多返乡,增加认同感,也希望大学生以大带小,义务支教,传承文化。易小贞则希望结合当地习俗,多开拓一些耕读融合项目,将千年农耕智慧转化为生动的研学课堂。
记者手记
在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中,南塘村充分挖掘耕读文化的千年智慧,把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这里有全市连片面积最大的产粮区,也有以户为单位的“庭院经济”,整村联动发展势头良好。耕读文化绝非怀旧的标本,而是激活乡村的源头活水,提升了乡村振兴的温度、厚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