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媒体记者 罗姝 通讯员 郑嘉雯 林敏桦
新罗区红坊镇东埔村试点生活积分超市,以文明新风行动换积分、积分兑换物品的方式,激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长汀县三洲镇建立事务、责任、投入、公开和绩效“五项清单”管理机制,显著提升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水平。
昨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近年来,我市通过推广“积分制”“清单制”与“数字赋能”,以一系列务实创新的举措,有效破解乡村治理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闽西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积分制”成为激活村民内生动力的“金钥匙”。漳平市赤水镇香寮村的“功德银行”家喻户晓,村民的善行义举被量化存储并定期褒扬;武平县武东镇六甲村创立全县首家“文明小铺”、新罗区白沙镇设立“电力爱心超市”,探索将“村里事”变成“家家事”,引导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促进乡村和谐稳定。
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将繁杂的村级事务转化为可量化、可考评的指标,重塑了乡风文明。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420个行政村实行“积分制”,累计兑现奖励成效显著,有效激发了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在推行“积分制”的同时,我市大力推行“清单制”,为村级组织与干部行权定规立矩。什么是“清单制”?好在哪里?漳平市赤水镇的实践提供了样本。该镇创新“一二三四”工作法,系统梳理村级管理、组织人事、便民服务、救助保障、阳光村务等五大类27项小微权力事项,并绘制详尽的运行流程图,精准设置44个廉政风险提示点。这份“权力说明书”和“办事流程图”,让干部有责必须为、有权不乱为,也让群众办事心里有底,不再“跑断腿”。“清单制”管理不仅约束了“微权力”,使村级用权更加规范,而且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让监督履职更加有力,从源头上减少了矛盾纠纷,提升了治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179个行政村实行“清单制”,乡村治理日趋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
面对时代发展,我市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为传统治理模式插上“智慧翅膀”。全市已有660个行政村引入“为村耕耘者”村级事务管理数字平台。数字平台集成了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便民服务、民意收集等多种功能,打破了时空限制,降低了治理成本,推动了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的跃升,谱写乡村治理新篇章。
“积分制”激发主体活力,“清单制”规范权力运行,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效率,多元共治汇聚民智民心。这些务实创新的举措,形成了强大的聚合效应,结出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全市已成功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15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乡镇26个、示范村279个。
记者手记
我市构建起“积分制”“清单制”,并创新引入数字平台,打造数字化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新格局,不仅激发善行义举、厘清权责边界,而且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而深厚的治理能量,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