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闽西日报

邱金声:虎将战日伪热血铸英魂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第08版 红色文化·钩沉       上一篇    下一篇

邱金声

张文强

邱金声(1912-1939),龙岩县(今新罗区)曹溪月山村人。1927年参加革命,先后任红军独立团团长、红八团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参与了反“围剿”和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北上抗日后,任新四军二支队三团副团长,在苏皖边区打击日伪,被誉为“虎将”。

1938年盛夏的皖东南大地,一列日寇军用火车正轰鸣着穿行在当涂至芜湖的铁轨上。车厢里,荷枪实弹的鬼子正得意地擦拭刺刀,全然不知铁轨前方,一双锐利的眼睛正透过密林紧盯着他们——那是新四军二支队三团副团长邱金声,这位来自龙岩曹溪的汉子,嘴角噙着一丝冷峻与刚毅,正在观察敌人火车的动向。

随着一声令下,铁轨间突起的障碍物让火车瞬间失控,浓烟裹挟着惨叫声冲天而起。邱金声挥舞着手枪率先冲出,枪声、呐喊声从四面八方响起,如同无数把尖刀刺向混乱的敌群。当那个挥舞指挥刀的日军小队长倒在血泊中时,战士们已经缴获了满满几大车物资。这场漂亮的“破袭战”,共歼护车日军40余名,不仅让日军惊出一身冷汗,更让“邱团长是抗日虎将”的名号在苏皖边区传开,部队受到叶挺军长、项英副军长的嘉奖。

这次胜利并非邱金声灵光一现的结果。早在战前,他就派突击队员混进修炮楼的民工队伍,把日军的布防摸得一清二楚,还派出战士装扮成伪军登上火车,在敌人眼皮底下夺下了控制权。这种猛打、快撤的“麻雀”战术,正是他在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中淬炼出的锋芒和机智。

一个月后的小丹阳镇,邱金声又遇上了新挑战。朱永祥是当地出名的土匪,生活腐化堕落。抗战爆发后,他从苏皖边区的小丹阳镇一路逃到安徽,在路上收容败兵,扩展势力,组合起一支千余人的队伍,然后重返小丹阳镇。他巴结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高官,送上厚礼,终于挂上钩,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委任他为“江南抗日游击司令部司令”。朱永祥匪部一边投靠国民党,一边又与日伪军勾勾搭搭,祸害百姓,阻挠抗日。1938年8月17日拂晓,当朱匪的队伍还在打盹时,邱金声率领的三团将士已如神兵天降。枪声打破晨雾,邱金声身先士卒,刺刀映着朝阳闪过寒光。此战毙敌100余人,俘敌247人,缴获步枪150余支,机枪两挺,迫击炮两门,子弹4万余发,敌电台也成了我们的囊中之物。百姓们敲着锣鼓来慰问,说这是“既除了匪患,又壮了军威”。

在皖苏边区的一年多里,邱金声的名字成了日伪军的噩梦。石码矿区的夜袭中,他带着战士们摸进据点,活捉汉奸吴常章;百余次大小战斗里,毙伤日伪军3900余人,俘敌450余人,缴获枪支弹药无数。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就在这一次次冲锋中扎下了根,粉碎了日伪残酷的“扫荡”,邱金声也成为闻名全军的年轻虎将。

可多年征战,这位虎将的身体已日渐羸弱,7处重伤像潜伏的猛兽,终于将他拖倒在病床上。1939年2月26日,当邱金声27岁的生命定格在太平县新四军军部医院时,连邓子恢都忍不住泣不成声。

3月13日,在皖南视察新四军工作的周恩来,站在纪念报告会的台上,目光扫过台下的新四军将士:“邱金声烈士的精神永耀于新四军,光辉于全民族。他们的足迹,正被全国抗战将士踏着前进。”是的,当火车再次在已经修复的铁轨上奔驰,当根据地的炊烟升起在黎明,这位闽西汉子的勇猛无畏精神,早已化作江南大地上永不熄灭的抗日火炬。

(作者单位:新罗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