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媒体记者 廖倩琳
近年来,作为福建省山区城市的龙岩,面对高端人才集聚难、创新资源匮乏等现实瓶颈,以“异地研发、本地转化”为核心,出台《龙岩市支持“人才飞地”建设若干措施》,通过政策突破、载体创新与转化加速三大路径,将一线城市的科技资源“为我所用”,推动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产业能级跃升。
山区城市吸引人才,最难的是地域和体制壁垒。龙岩市给予“本地化”人才待遇打破社保限制。不再将医社保在龙岩缴交作为人才认定的前置条件,飞地人才凭劳动合同或工资流水即可享受本地待遇。截至目前,已有超20位飞地人才通过该渠道获得龙岩市人才认定。同时,跨区域人才互认打破地域壁垒。厦门、龙岩两地高层次人才跨区域互认、待遇共享。首批32名龙岩市省级高层次人才确认为厦门市人才。已有6人享受厦门租、住房补助397万元,3人的子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人才跨区域有序流动。此外,“校聘企用”模式有效破解编制约束。校企联合聘用科研人员,人才共引共享,企业主导科研活动并支付薪酬,知识产权由双方共享。
三类飞地精准布局,嫁接高端资源。支持企业自建异地研发中心、支持校企共建创新中心、支持设立飞地孵化基地。目前累计共有27家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在异地设立研发机构,龙岩市7家企业分别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30多家院校共建联合创新中心。福州大学永定飞地科技园吸引23家企业入驻、5家孵化落户永定,共建“拓铂特种电缆材料联合实验室”,高频通信散热模组良品率从82%提升至90%,转化周期缩短40%。
构建转化闭环,金融助力技术落地。龙岩着力构建“需求对接-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飞地成果快速落地。通过“企业出题、飞地解题”,产业链需求直达实验室。紫金矿业厦门研究院为下游企业开发短流程新工艺,生产效率提高50%以上。“飞地研发-本地中试”接力机制显著加速产业化进程。赛特新材在厦门研发超薄VIP板技术,连城基地同步配套中试车间,转化周期缩短40%,产品占据国内高端市场60%份额。鸣友新材料设立销售分成机制,研发团队因热转移背涂技术获得50万元奖励。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同样关键。龙岩通过产业基金跟投、设备贴息等方式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九鼎氟化工长沙飞地研发的LC电子氟化液获300万元基金支持,产品纯度达99.99%,成功替代美国3M进口。伊普思广东中心享受设备购置贴息,融资成本降低50%,新产品实现销售700余万元。
龙岩的实践表明,山区城市同样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政策突破是前提,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是核心,而“飞地研发+本地转化”模式的可复制性,则为广大中小城市推动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参考。
记者手记
龙岩“人才飞地”的探索,跨越了地理空间的限制,用政策与机制创新打通了人才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它告诉我们,山区产业创新只要找准模式、大胆突破,同样可以实现技术跃迁与产业振兴。这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实践,也为更多的山区城市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