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誓师大会现场(资料图)
一封为出发抗敌告别父老书道尽北上抗日的壮志豪情,一封封家信饱蘸着坚决为革命奋斗不屈的坚定信念,还有一封联名写给闽西南人民群众的信,再现了闽西子弟在前线浴血奋战的英勇气概......
22日,在闽西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档案文献文物特展现场,记者被一页页泛黄的信笺所深深吸引。
这些信笺的背后,是闽西红军游击队整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后,在张鼎丞、邓子恢等率领下誓师北上挺进苏皖边敌后抗击日寇的革命历史。
时间回溯到1937年冬,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15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组建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938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闽西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罗忠毅任参谋长,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三、第四两个团。2月27日,二支队在龙岩东肖白土举行北上抗日誓师大会。
1938年3月1日,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率领下,新四军二支队从龙岩东肖犀牛排广场出发开赴苏皖抗日前线。经1个多月的长途行军,新四军二支队于1938年4月上旬到达安徽岩寺。部队在此集结后,随即开赴皖南云岭开展军事集训。
1938年5月,新四军二支队挺进江南敌后开展游击战。至1938年12月底,先后取得了韦岗、句容、小丹阳、当涂等大小百余战的胜利,与第一支队共同开辟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1938年冬,新四军二支队部分领导干部在皖南召开会议,研究新的对敌斗争计划。到1939年春,新四军一、二支队先后建立了包括丹南、丹北、横山、江句、句北、小丹阳等在内的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根据中央的指示,新四军二支队进入分散发展时期。
1940年7月,江南指挥部北渡长江后,留在苏南茅山的二支队由罗忠毅任司令、廖海涛任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王胜任参谋长,坚持在茅山地区开展抗日斗争并向太湖、滆湖等平原地带发展,牵制并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二支队指战员在皖南事变中大部分牺牲或被捕,突出重围的部分战士北渡长江抵皖中无为县。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支队改编为六师十六旅,由六师参谋长罗忠毅兼旅长,廖海涛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5月,在黄金山地区与国民党顽军第四十师七个营激战,三战三捷,扭转了皖南事变后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危急局面。
1945年12月,在张鼎丞、谭震林等指挥下,华中新四军发起高邮战役,王香雄、彭胜标、王直、熊兆仁等闽西子弟参加了战斗。高邮战役被学界称为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役,成功歼灭拒不投降的日伪军1000余人,攻占日军旅司令部,迫使驻守日军投降。
新四军二支队中的闽西子弟经抗日战争锤炼,政治军事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不少成为领导骨干。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组军部,所属6个师中都有闽西子弟担任师、旅、团各级干部,其中师级以上有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旅级6人、团级30余人。
(龙媒体记者 陈良锦 池银花 通讯员 栾振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