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闽西日报

奇和洞人的居住文化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06版 人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奇和洞遗址人工石铺地面(距今17000—15000年)(北—南)

吴锡超 陈龙林

万年光阴流转,匠心始终如一。建筑物庇护了人类的发展,也推动着文明的进步。当第一缕晨光穿过奇和洞的缝隙,洒在那片由鹅卵石铺就的“床”上时,远古先民的智慧便在这里熠熠生辉。一万多年前,奇和洞人已认识到石灰岩洞穴的潮湿环境对健康不利,他们在地面铺上石头,垫上落叶、干草,以石为基,以草为垫,在潮湿的岩洞中开辟出干燥温暖的居所,开启了人类最早的“室内革命”。

奇和洞遗址的文化层中,揭露出多层人工铺设的石地面,其时代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延续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最早的距今约17000-13000年。从分布看,石铺地面主要集中在近洞口区域,既能采光、防御,又可遮风挡雨。这些地面与岩壁及洞内排水沟保持明显间隔,不易受潮。铺法上,地面基本由厚薄均匀的单层石头构成,石头多取自洞口附近奇和溪的鹅卵石,多呈卵圆形,也包含形状不规则的打制石器残件和毛坯。

这些石铺地面,是奇和洞人工作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他们休憩的“床”。与三明万寿岩遗址发现的石铺地面相似,奇和洞人的这一创造,对研究末次冰期古人类的生存环境与文化演进,意义重大。

进入新石器时代,奇和洞文明加速发展。2009—2011年间的三期专题考古发掘,在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层中,出土了人工活动面、房屋基面、灰坑、柱洞等遗迹,并采集到多块灰色木骨泥墙残块。这表明奇和洞人的居住方式已从简单的“洞居”,迈入了“建房”阶段。此时,他们会在夯实的地面上,按一定间距竖立儿臂粗的木柱作为支撑,并在木柱间搭建篱笆。起初,人们用树枝或缝制起来的兽皮遮挡风雨;后来发展为在篱笆表面敷上几层厚厚的湿泥,再架柴烘烤,形成坚固美观的墙面——这便是“木骨泥墙”。他们用木骨泥墙围出空间,铺上石质活动面,用以遮风挡雨、御寒防虫。同时,奇和洞人懂得将生产生活垃圾丢弃在固定地点,废弃后便形成灰坑。至此,一个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居址得以成形。

万年风雨过处,匠心未曾褪色。从简陋的石铺地面到精巧的木骨泥墙,显现出干栏式建筑的雏形,奇和洞人用双手书写了居住文明的史诗。那些深埋地层的鹅卵石、灰坑与墙垣,不仅是先民生活的见证,更是人类智慧的火种——它们跨越时空,照亮了闽西大地的建筑之源。如今,当我们凝视这些遗迹,仿佛仍能看见那一缕晨光,穿透万年尘埃,落在奇和洞人最初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