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岩
在岁月的长河中,乡村宛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而我的家乡,那个坐落在梅花山麓的小村庄,却在时代的浪潮中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热闹与生机。
今年过年,我回到老家。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其乐融融。饭后,我和弟弟数了数,整个小自然村竟然只有37人在家里过年。那些熟悉的面孔少了,曾经的欢声笑语也少了。村里显得格外冷清,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更添了几分寂寥。记忆中,过年时的村子总是热闹的,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孩子们穿着新衣在村里追逐嬉戏,大人们忙着准备年夜饭,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味和鞭炮的硝烟味。可如今,这样的场景只能在回忆中寻觅。
平常每次回到老家看望父母,小山村里更是冷清。母亲说平时大约只有十一二个老人,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他们大多都进城了,去寻找更好的生活机会。乡村的宁静与安逸在他们眼中,似乎抵不过城市的繁华与喧嚣。看着那些空荡荡的房屋,我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酸楚。那些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院子,如今只剩下斑驳的墙壁和摇摇欲坠的门扉,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看着那些抛荒的土地,心里更是五味杂陈。过去,祖先们不畏艰难开垦出来的土地,是家族的命根子,多少代人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汗水,精耕细作,为一口粮食、一份收成而拼搏。那时候,土地是财富的象征,是众人眼中的宝贝,邻里间为争一小块地的边界,能吵得面红耳赤。可现在,那些曾经被精心照料的土地,杂草丛生,有的田埂都快被杂草淹没,有的地里野树都长了好高。母亲说,我们家门口的那垄田长满人一样高的杂草,野猪常在那儿出没,母亲种的一点地瓜常被野猪吃掉。看着荒芜的梯田,我仿佛能听到土地在叹息,在为自己的命运感到惋惜。
一个个亲人的离去,更是让这山村蒙上一层哀伤。曾经一起在田间劳作、在灶台前忙碌、在节庆时欢聚的长辈,如今渐次凋零,他们的音容笑貌还时常在脑海浮现。每一次参加那些亲人的葬礼,都是对心灵的一次重击,那是生命无法挽回的逝去,是家族根基一点点被抽离的无奈。
我常在想,山村的路在何方?是继续沉沦在这荒芜与冷清中,还是能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乡村的未来,似乎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些离开的年轻人,他们的选择我能理解,毕竟城市有更多机会和资源,能让他们实现梦想。可乡村,毕竟是他们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他们的根。难道就这样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吗?
小时候,我常常在乡村的田野里奔跑,追逐蝴蝶,捉迷藏。村里有条小溪,夏天是我们小伙伴们最爱的地方,我们几个小伙伴常在小溪里摸鱼,偶尔还能捉到乌龟。村尾的小溪里有口塘,比较深,那是我们的游泳池,我们常在那儿翻来滚去。那时的乡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田野里,庄稼茁壮成长,绿油油的一片;果园里,果实累累,清香四溢。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脸上总是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那种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让我至今难忘。如今,乡村的变化让我感到陌生。山还是那山,田还是那田。但乡村的美丽,似乎在一点点消逝。
然而,乡村真的没有未来了吗?我不这么认为。乡村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有着清新的空气、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淳朴的民风。这些,都是城市所无法比拟的。我常想,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去守护这片土地。虽然我们无法阻止年轻人离开,但我们可以在他们离开后,为乡村的发展出谋划策。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乡村带来新的希望。也许,我们不能让乡村回到过去,但我们可以让它拥有一个新的未来。
每当我站在村口,望着那条通往远方的山路,心中就充满了感慨。这条山路,见证了乡村的过去与现在,也将见证乡村的未来。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放弃,乡村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乡村,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是我们永远的根。回城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那些在城里打拼的年轻人,会不会在某个深夜,想起山村的月光?会不会在疲惫的时候,怀念山村的宁静?会不会在喧嚣的都市里,偶尔渴望听到一声熟悉的乡音?山村的路,或许就在这样的思念里,在这样若有若无的牵挂里,在这样难以割舍的乡愁里,一直延伸着,通向远方,也通向每个人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