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闽西日报

读《小池洞记》,游览“佳村落”

日期:08-21
字号:
版面:第06版 人文       上一篇    下一篇

图为留阳洞内景

陈健 文/图

打开清乾隆三年(1738)版《龙岩州志》,在“艺文志”中读到清顺治年间任龙岩训导的邵继贤写的《小池洞记》一文。

《小池洞记》开篇写明:“龙岩城西三十里曰小池,佳村落也,东南有洞十数”,却从来没有人“物色”、探寻、考察。到了“明万历年间,太学生连思宗者,始披荆摩崖而辟之”。至清顺治丁酉(1657)暮春,邵继贤“予往观之”。

续往下阅,介绍了如下几个景点:

来阳洞,“高深十余丈,广止丈余,洞外镌‘来阳洞’三字,内左壁镌‘洞里流觞’四字,稍进仰观‘一线天’,穴隙露光,如先天一画。右壁上层炉灶宛然,岂昔有真人修炼于斯乎?”

钓矶,“矶下池鱼,或跃或潜。”

寿字岩,“一巨石尊严,恍若‘寿’字,上镌‘天然寿图’四字,石下左旁,为‘南蛮洞天’”。“传闻内有溪,不识源流来往,想亦恐桃花流出,有渔郎问津耶?”

留阳洞,“壁南勒‘留阳洞’三字。”“洞石纹皱,浓者如云,淡者如霞,其结聚处亦有泉悬滴,虽旱不竭,观者张口仰承,清冽沁脾。其遍洞点块,晰如,黛如,丹者,漆如,鹦绿莺黄,斑驳错如,元英白粲莫不具。”每当夕阳“还西照矣,映射洞中,其点块晰者、黛者、丹者、漆者、鹦绿莺黄、斑驳而错如者,受日之曛,如满天星斗,滴水湿痕处,如澹荡河汉,洞外斜晖所烛,四山如猩红绣锦,畦水金耀,溪流银喷,一番景色,诚有殊观焉。”

观音座,“将至座,蹊径上登,复俯而下,见座背石屏嵚崎,薜萝布蔓,山葩施珞,严一佛陷毫光。座前石壁约略三四十尺,邪峭而下锐。”“座之左右,军持鹦鸟,各有石肖其形。天然位置,不可思议。”

文中还提到了佛教寺宇“圆通寺”,以及祀前邑候的“吴公祠”。

读罢《小池洞记》,方知家乡竟有“佳村落”之美誉。故此,邀上乡友再次游览,领略“佳村落”之韵味。

驾车到了小池集镇,向东过桥进入山美村后,再直行约500米,见到了一座仿古建筑“上清宫”。众人下车后,只见周边环境雅致,景色独特,富有诗意。于上清宫之北侧约10米处,见到了一块高3米有余的天然石灰岩(石)。当地吴先生道:“此为钓矶!”

但见“矶”前一泓清池,水碧无暇,游鱼可数。走近“钓矶”岩石细细察看,从模糊的字迹中依稀辨出“寄渔矶”“仕极道人题”及“蓑笠能遮千日雨,丝竿牵动两天星”等字。拿出手机“百度”,明了“渔矶”是指可供垂钓的水边岩石。斯处环境与“渔矶”之意吻合。细思“寄渔矶”联之内容,脑海中呈现一幅清晰画面:一位情操高洁、心态超脱之人于“矶”前垂钓,在“千日雨”的恶劣天气里,钓翁身着蓑笠,于寒风阴雨中始终以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手持“丝竿”,“牵动着”天上的星星,享受着宁静和美好,感悟着自然与生活......

览毕“钓矶”,欲往“来阳洞”。吴先生说:“附近原有一洞名叫‘来阳洞’,又称‘燕子岩’,其上有一洞是‘云梯洞’。1980年代开山取石烧石灰,洞已炸毁无存。”闻此,大家唏嘘不已。又道:“上清宫之南原有一座高大宏伟、建筑风格极具特色、装饰精致生动的佛门圣地‘圆通寺’,传内悬清道光皇帝赐的‘敕封灵感’金匾,惜寺已拆,匾也不知下落,原址已修成了篮球场;上清宫西北几米外是‘吴公祠’遗迹,明万历年间,江西高安人吴守忠知龙岩县事,任内政绩颇丰,深受士民爱戴,于兹立祠供祀。惜祠坍塌已久”。呜呼,圆通寺、吴公祠今只存其名而无他物,惜哉!

从钓矶沿山脚上行三四百米,吴先生立于崖前介绍:“此处盖为‘寿字岩’入口,年少时常与伙伴于此嬉戏,洞中情形历历在目:洞口高约2米,宽约3米。进洞后需低头弯腰走一段路后,目光所及皆为奇岩怪石,有似猴、犬、象等动物的,有肖床、桌、椅、盆、钵、伞、炉灶等日常用具的,有像佛中菩萨、道中神仙的,等等,千态万状,绰约多姿,赏心悦目。洞内有一厅较大,可容百人,还有一眼泉水称‘龙井’,水流汩汩。洞深近千米,且支洞众多,少有人能探完全洞”。接过吴先生的话语,有人道“兹洞为昔时小池六景之‘寿岩奇石’,曾入选《福建省名胜词典》”。吴先生道:“正是,惜洞已崩,土湮塞无法进入。”闻此,众人怅然若失。

一行人循山沿继续前行约500米,于陡峭石壁、藤蔓交织、树木葱郁处见到一洞口。余对众人称:“此为‘留阳洞’,曾来过多次。”大家一同进入。见其广、深分别达四丈、三丈以上,宽敞若厅堂,可容百余人。洞顶有一巨大天然钟乳石,其形似心若肺,洞左壁有明万历十二年(1584)太学生连恩宗所题“留阳洞”等字,字迹清晰,端庄秀美。斯洞之口朝向西方,每当夕阳西照、红霞满天,洞内便映照着落日之余晖,洞中彩色光芒,壮丽无比。于是兹有“留阳余晖”之赞,为小池六景之一。

与留阳洞仅咫尺之隔的是久负盛名的龙池书院。从下而上、依山就势修建有三组建筑:下书院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中书院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高处是上书院,又称龙池阁、奎阁,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共三层,翘角飞檐,顶塑葫芦。此为闽西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书院。每当夕阳西下,群山映翠,高耸的龙池阁熠熠生辉,“龙池夕照”由此得名,此为小池六景中的又一景。

“观音座”位于龙池书院之北约500米。从观音座“底座”往上仰观,10余米高的峭壁形似莲花,当地人称其为“观音石墩”,座上建有“南华寺”。蹊径上登至寺,但见寺之左右怪石嶙峋,左耸巨石,其顶上石头形似鹦鸟,称“鹦哥石”,石后之峭壁上原有一棵巨松,似黄山迎客松,惜松树于1990年代初倒矣,乡人皆惜之、念之。立于南华寺前,眺望小池平畴,阡陌纵横,楼厝林立,炊烟袅袅,气象万千,此为小池六景之“南华香夜”。

小池一域,被誉为“佳村落”,的确名不虚传。忽然想起清朝著名诗人江湜(字弢叔)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从上杭往龙岩途经小池时写下的《小池》诗,颇为感慨。“有地名小池,望而知土沃。山中少平田,独此千亩足。环峦作城墉,四顾匝寒绿。聚之以人民,宅之以庐屋......”

作者江湜只是在小池停歇、走马观花,却以深情的笔触咏赞小池山水、风土人情,诗作成为对小池“佳村落”自然之美、民俗之优、民风之淳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