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闽西日报

信念如磐的新四军第二支队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第06版 红色文化·丰碑       上一篇    下一篇

位于新罗东肖的新四军第二支队纪念馆。汤龙杭 摄

王小庆

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撕裂了华夏的宁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携手御侮。一项意义深远的决策随之诞生:将南方八省浴血坚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新四军,积极投身抗日主战场。这支劲旅如淬炼成形的利刃,锋芒直指日寇。

红土育忠魂

闽西,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红土地,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十年红旗不倒”的传奇之地。抗日烽火燃起,民族大义当前,闽西儿女展现出深明大义的胸怀与赤诚报国的担当。1938年2月,闽西、闽粤边、闽赣边的红军游击队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在龙岩白土(今东肖)集结整编。这支由张鼎丞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委的部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闽西子弟多数编入第三团(原闽西红八团、龙岩县独立营和汀瑞游击队组成)和第四团(原闽西红九团,上杭、永定红军游击队,闽南红三团等组成)。从此,这支红色劲旅踏上了北上抗日的新征程。1938年2月27日,白土上空回荡着震天的誓言:“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子孙后代,我们誓死驱逐日寇!”这誓言,是闽西子弟向民族危亡发出的最强音,是“大刀”出鞘的铮铮宣告。

江南铸丰碑

大刀向北!3月1日,这支背负着闽西父老乡亲殷切期望的部队,踏上了北上的漫漫征途。千里跋涉,风餐露宿,他们怀揣着抗日的决心,穿越重重阻碍,于4月抵达皖南岩寺,与新四军兄弟部队胜利会师。短暂的整训后,二支队奉命挺进日寇肆虐的心脏地带——苏南敌后。这是一片河网密布、敌情异常复杂的地区,也是日伪统治的腹地。面对强敌环伺、环境陌生、补给困难的重重险阻,二支队将士与兄弟部队并肩作战,点燃了江南敌后抗战的熊熊烈火。

1938年6月17日,粟裕副司令员亲率先遣队在韦岗打响了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的第一枪,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江南人民的抗战信心。这“第一枪”,宣告了新四军在江南的存在,也打出了闽西子弟的威名。随后,水阳镇伏击战等战斗捷报频传,二支队在苏南大地纵横驰骋,灵活运用游击战术,频频打击日伪军。据史料记载,仅1938年7月至1939年12月间,二支队就进行大小战斗119次,毙伤俘敌伪4500多人,缴获甚丰。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闽西子弟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忠诚与勇毅。

战斗不仅仅是枪林弹雨。从军事斗争到政治建设、经济支撑,闽西子弟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坚韧的意志,在江南水乡扎下了根,使苏南根据地成为插在日寇背后的一把尖刀,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坚持华中抗战提供了坚实的战略支点。

碧血染山河

新四军第二支队的历史天空,群星璀璨。这支部队不仅是闽西子弟报国的熔炉,更是锤炼高级军事政治人才的摇篮。邓子恢,这位闽西革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先后担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第四师政委,以其卓越的政治工作才能,为整个新四军的政治建设和根据地发展作出了奠基性贡献。张鼎丞,从二支队司令员到第七师师长,始终是部队的主心骨,其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卓越的指挥艺术深孚众望。还有陈丕显等一大批闽西籍干部,也在新四军各重要岗位上担当重任,运筹帷幄。

中层骨干更是闽西子弟的中坚力量。王集成、张元寿、黄炜华、郭成柱、廖海涛、王胜等旅级指挥员,梁国斌、邱相田等团级干部,他们冲锋在前,指挥若定,是部队战斗力的核心支撑。特别是时任新四军第6师16旅旅长的廖海涛,这位闽西人民的优秀儿子,在1941年11月28日惨烈的塘马战斗中,为掩护苏南党政军机关和安全转移,率部血战日寇,壮烈殉国。塘马血战,惊天地泣鬼神,是新四军在苏南抗战史上最悲壮的篇章之一,廖海涛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民族的英雄丰碑上。

红旗永不倒

抗战的道路充满荆棘,不仅有外敌的凶残,更有内部的暗箭。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使正在转移途中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遭受惨重损失。新四军第二支队虽未直接陷入重围,但在整个事变中亦遭受牵连和损失,许多优秀的闽西子弟血染皖南大地。

然而,真正的革命者是吓不倒、杀不绝的。中共中央迅速重建新四军军部,整编部队,继续高举抗日大旗。在这场浴火重生的考验中,闽西子弟的忠诚与担当更加彰显。他们擦干血迹,掩埋好战友的遗体,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战斗。在重建后的新四军中,幸存的闽西干部被委以更重的责任,成为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抗战的旗帜,永不倒下!

精神永长存

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新四军第二支队作为华中敌后战场的一支劲旅,为赢得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建立了不朽功勋。抗战硝烟尚未散尽,为了人民的彻底解放,这支英雄的部队又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后改为24军),投入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洪流。从苏中七战七捷的辉煌,到转战山东、中原的艰辛;从参与临汾攻坚的勇猛,到投身淮海、平津战役的磅礴气势,再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豪迈,原新四军第二支队的血脉在华东、中原乃至全国的战场上奔涌不息。闽西子弟的身影,继续活跃在人民军队的各级指挥岗位上,为推翻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再次立下了赫赫战功。

回望那段“大刀向北”的峥嵘岁月,闽西子弟在新四军中展现出的那种信念如磐、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勇于胜利的精神,仍然是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动力。

(作者单位:龙岩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