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媒体记者 赖珊盛 通讯员 麻小洁
最近,位于武平县中山百姓古镇的松花寨茶园又迎来了一批暑期来此地休闲观光的客人。业主危力云告诉记者,这个生态茶园每年接待客人超过4万人,这里除了茶文化体验,还提供了不少客家民俗体验项目,深受客人好评。
我市茶叶资源丰富,已初步形成武平绿茶、漳平水仙茶饼、台式乌龙茶、龙岩斜背茶、优质铁观音、保健茶六大主要品类,现有茶文旅融合点36个,如漳平永福高山樱花茶园、上杭步云蛟潭茶园、永定金丰茶园、武平松花寨茶园等,年经营收入达到11亿元。其中,漳平在茶文旅融合表现上“一枝独秀”,打造台湾高山茶种植基地48个,年产茶1600多吨,制定颁布实施《台式乌龙茶》《台式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两个国家标准,“永福高山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大陆阿里山景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漳平永福台品樱花茶园被誉为“全国十大赏樱基地”、“中国最美樱花胜地”。
茶文旅融合发展提升空间大
致公党市委会长期关注闽西茶产业以及茶文旅融合方面的发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敏锐地发现我市茶文旅融合发展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解决。
一是茶文化挖掘不够深。我市对茶文化的挖掘没有充分凸显“客家”“地理标志”“土楼”“非遗”“革命老区”等特色元素,对承载茶文化的器物、建筑和遗址及茶德、茶文化伦理精神等方面的挖掘还有待加深。二是茶文旅项目体验度不高。我市的茶文旅项目较少,重观光轻体验,同质化严重,甚至存在“卖货思维”,产品带给游客的体验度不高。三是茶文旅营销手段较单一。我市茶文旅主要采用社交媒体营销、举办主题活动等,营销手段相对单一,未能形成网络口碑效应。四是茶文旅产业融合不够。我市茶产业链有企业生产茶多酚、茶氨酸、茶多糖等茶叶提取物,也有企业开发茶香糕等茶食品,但大多仍局限于茶叶自然资源型开发,普遍存在茶园、旅游景区、涉茶产品生产企业等“各自为政”问题,亟需“金手指”串点成线,以线带面,推动茶与瓷(茶器)、茶点与旅游、科技、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
多方发力提升闽西茶文旅品牌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闽西生态环境好,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就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做好闽西茶文旅品牌,提升发展空间,致公党市委会提出,首先要以茶为媒,深度解码本地特色茶文化。深度解码我市的茶史、茶事、茶缘、茶技、茶具(茶器)等,挖掘茶文化内涵,融入“客家”“地理标志”“土楼”“非遗”“革命老区”等特色元素,联合周边茶园、茶厂,推出地理标志茶炒制体验等茶事活动,设立茶文化展示区、茶文创展销区、茶艺非遗工坊体验区,展示我市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其次要以旅为用,细心捕捉茶文旅市场需求。捕捉茶文旅市场需求,推出沉浸式体验的茶文旅项目,提高游客的项目体验度。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基本要素供给,围绕“茶生活”的应用场景,提升茶文化资源应用价值,开展跨类别联创,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如采摘体验、研学旅游、非遗手工、民俗节庆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实现“茶+万物”茶文旅融合场景,满足消费者高品质的需求。
第三,要借力东风,发挥网络口碑营销效应。注重数字化推广,发挥网络口碑营销效应,利用媒体平台和网络达人形成宣传推介方阵,打出漂亮宣传创新“组合拳”——超级全媒体宣传+高频户外宣传+体验式宣传,争取文旅品牌“出圈”,提升我市茶文旅的知名度、美誉度。
致公党市委会认为,多部门形成合力,逐步构建我市茶文旅生态圈。坚持“全市一盘棋”理念,将茶园、旅游景区、涉茶产品生产企业等串点成线,推动茶与瓷(茶器)、茶点与旅游、科技、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创优文旅场景,创新休闲业态,构建茶文旅生态圈。依托茶园及永定土楼、上杭古田会址、长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连城冠豸山等旅游“金字招牌”景区,开展茶生活的营造、展示、服务与交流,丰富茶产品品类和体验方式,挖掘开发茶文创产品,打造茶旅精品线路、茶产品加工厂参观体验区、茶博物馆、茶文化体验中心,推出茶主题酒店民宿、茶宴茶膳、星空营地等年轻时尚化的旅游产品,形成“住有茶宿、吃有茶宴、行有茶径、泡有茶汤、赏有茶戏、学有茶艺”的茶文旅融合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