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 文/供图
“海天共明月,天涯共此时。”自唐代起,农历八月十五正式成为专门节日“中秋”,赏月、拜月成了不变的庆典核心。千百年来,这些代表月亮的形象被古人反复吟咏,绘于扇页,凝聚成写入文化血脉的共有记忆。
玉兔拜月。“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玉兔,作为中秋传说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常与嫦娥相伴,共同演绎着那段流传千年的故事。清代李世倬所绘的桂花月兔图扇页,纸本,淡设色,纵167厘米,横49.4厘米。款署“戊申中秋日写,菉园之长”。根据李世倬生卒年,“戊申”为清雍正六年(1728年)。此图构思巧妙,一只白兔居于画面主体,通过其仰视的目光,可见左上角被桂树叶遮掩的半个月亮,从而生动地点出中秋时节,白兔与桂花和明月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美好传说。白兔长长的双耳紧贴后背,形象生动、隽秀可爱,显示出作者较强的笔墨造型功底。扇页上钤“卓”白文印和“星厓”朱文印。李世倬是清前期画家,总督李如龙之子,高其佩之外甥。他曾官至右通政,少时从王翚游,得其传授画法。花鸟写生,得高其佩指画之趣而改用笔,自成一体。
松下赏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苏州博物馆馆藏的南宋时期松下赏月图纨扇面,绢本设色,无款识,纵29.1厘米,横30.7厘米。这是一幅典型的南宋小品。左边是虬松挺立,老枝屈曲盘旋而上,松下一处岩石上,一位高士微向后侧坐,仰望天空,侍童站立其后。远处,一轮圆月在云层中时隐时现。远山用线条勾勒,树草稍作色彩渲染,显得一片朦胧。近景岩石用斧劈皴勾勒,质地坚硬,有较强的立体感。整个画面构图简洁,布局错落有致,颇有马远遗风。马远,与刘松年、李唐、夏圭合称南宋四大家。宋室南迁,当画家们从北方来到了南方,即刻被江南山水的平淡天真、轻烟淡峦、气象温润所折服,从而由高远、深远山水构图更多地转变成平远山水。尤其是马远和夏圭,画面或以清淡的笔墨表现远山,或留出大片空白表现江水、烟云,开创了上虚下实,或左虚右实的构图形式,使整个画面境界开阔,给人一种登高俯视、空灵疏秀的感觉。
明皇游月。“霓裳不是世间音,只有嫦娥似妃子。”宋人赵文的《明皇游月宫歌》描述了唐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明代画家周臣的《明皇游月宫图》扇页则形象地再现了唐玄宗游月宫的情景。扇页金笺,设色,纵18.6厘米,横50厘米。扇页有自题:“东村周臣写,明皇游月宫图。”钤“舜卿”白文方印。画面上桂树挺拔,郁郁葱葱,唐明皇气宇轩昂,在一群宫女太监的簇拥下款款而行,前面有一官员躬身引导。广寒宫前,琴弦笙歌,仙女们广袖舒展,翩翩起舞于广庭中。全图笔法工细,继承了南宋笔墨精妙的传统,注重人物个性的展示、人物与环境的配合,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神态、服饰的刻画,从中可见唐明皇高贵典雅的神态,侍从恭敬谦卑的表情和侍女们端庄优雅的气质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也好,古人也罢,在中秋之夜面对一轮圆月,大家都有着共同的感受与心愿: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