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闽东日报

二十五载“双城记” 两地青年“摆渡人”

日期:10-02
字号:
版面:第02版: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我在澳门生活25年了,比在漳州的18年还要长。但我永远也忘不了我成长的家乡。”澳门漳州同乡总会常务副会长黄玮的话语中,满是对故乡的眷恋。

从漳州古城到澳门湾区,黄玮的人生是一场真实的“双城记”,一边是故乡漳州,一边是奋斗了二十余年的澳门。穿梭双城之间,他载着乡音与乡情,在连接两地文化与青年交流的航线上,甘愿做一个默默的“摆渡人”。

跨海成长路 漳州青年的澳门缘

黄玮出生于芗城区,在漳州度过了18年青春岁月。他的记忆里,有繁华热闹的新华西商业街,有藏在巷子里的卤面和锅边糊,也有在市实小、漳州三中和漳州一中先后求学的少年时光。2001年,一份刊登在考试报上的澳门大学招生广告,吸引他前往福州报名,开启了赴澳门求学之路。

初到澳门,语言曾是黄玮面临的最大障碍。“漳州人讲闽南话,澳门人讲粤语,刚来时我一句话都听不懂。”为了融入当地生活,他主动向汕头室友学习,跟着广州学长交流,很快便能流利地用粤语与人沟通。课堂上的全英文授课同样是挑战,但凭借着对专业的专注,他逐渐适应了国际化教学模式,在澳门大学完成本科,在澳门科技大学读完硕士与博士。

克服了语言难关,黄玮在澳门的生活变得顺利。2007年,他正式开启职场生涯,在澳门科技大学从事招生工作,之后兼任该校创业就业发展中心职务主管,至今已工作近20年。

凭借在漳州成长中积累的韧性,黄玮渡过了初到澳门的种种不适,完成了从“适应”到“扎根”的蜕变,也完成了一次文化与身份的过渡。

深耕同乡会 让闽南乡音不改

讲了20多年粤语,黄玮还会讲闽南语吗?

“肯定啊。‘哇系江纠郎嘛’!”黄玮用一句地道的闽南乡音回答了记者的疑问。

过渡之后,是回归。在澳门找到“漳州同乡”,让黄玮终于有了在异乡讲闽南语的机会。2010年,他在一次活动中了解到澳门漳州同乡总会,从此便与之结下不解之缘,15年来与旅澳漳州籍乡亲共同奋斗,如今已任职常务副会长。2012年,在同乡总会的支持下,黄玮在澳门教育暨青年局主办的首届“感动人心·激活正能量——杰出青年嘉许计划”中获得“爱澳新移民”荣誉,至今一直作为澳门漳籍青年代表,发挥力量。在他看来,同乡总会不仅是乡情的聚集地,更是传承闽南文化的主阵地。

澳门漳州同乡总会每年都会为乡亲子女颁发奖学金,发放时却发现许多乡亲子弟听不懂闽南语。于是,自2015年起,同乡总会开始举办漳籍乡亲子弟闽南语比赛。作为初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之一,黄玮与有荣焉。“前几届我都是比赛的主持人,看着漳州的乡亲子弟们能用闽南语交流,特别亲切。”他介绍,大赛根据年龄分组设置不同难度,通过趣味互动,让在澳门的漳州人不忘乡音。后来,这项赛事还吸引了香港、台湾的同乡代表参与,成为跨地域的闽南文化交流平台。

架起交流桥 让漳澳青年双向“看见”

25年的“双城”生活中,黄玮有不变的情感锚点。每年有两个时间,他会放下手中的工作返回漳州:一是1月参加两会,二是清明时节回乡扫墓。这是他对故乡的挂怀,也是他对自己的承诺。

作为在澳门高校服务近20年的工作者,同时也是漳州市青联副主席和澳门漳州同乡总会青年力量的代表,黄玮始终关注漳澳两地青年的交流,并致力于搭建桥梁和平台。“很多在澳门出生的漳州籍青年,对家乡没有概念。”黄玮坦言,他希望通过国情班、文化参访等活动,让澳门漳籍青年重新认识漳州。

今年7月30日,黄玮带领7名澳门漳籍青年回到漳州,参加为期四天的2025年漳港澳台青少年人才闽南文化与国情教育研修班,深入漳州参观走访。“他们看到林语堂纪念馆时特别骄傲地说,‘原来国学大师是我们漳州人’;游览漳州古城时也十分感慨,我们的传统文化保护很有特色。”

不仅把澳门漳籍青年带回故土,黄玮也想让更多的漳州青年去澳门看看。在他看来,双向交流才能真正拉近两地的距离。未来,黄玮最大的心愿是为漳澳青年搭建高等教育交流的桥梁。“澳门有国际化的教育资源,也是对接葡语国家的窗口,希望能让更多漳州青年通过澳门感受不一样的文化,迈向更高的学术殿堂,再回漳州更好地建设家乡。”

二十五载时光如梭,当年离乡的青涩少年已成长为两地交流的“摆渡人”。他在故乡漳州与澳门之间编织了一张充满乡情与责任的网。“我是漳州人,也是澳门人,能为两地交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有意义。”他的话语朴实,却是一位游子对家乡最深的承诺。

⊙漳州融媒记者 黄天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