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闽东日报

一渠水润半世情

日期:09-29
字号:
版面:第05版:画里春秋       上一篇    下一篇

向东渠建筑物上留有一些地名标识 陈颖蓉 摄

渠水清润,奔流不止 李林 摄

“人定胜天” 李林 摄

云霄县革委会召开三千多位四级干部参加的兴建向东引水工程誓师大会。

省、地区、县领导为向东渠竣工通水剪彩

建设者肩挑背扛,虽然条件艰苦,但脸上笑容洋溢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寒暑假小学生抬石子支援建设

巨石千斤重,民工一条心;肩挑万担土,山岗手下平。

当秋光漫过云霄的山梁时,向东渠呵护着清润的漳江水,静静矗立。

不久前,一场致敬向东渠工程建设者群体的活动,在云霄县向东渠事迹教育实践基地展开。

今年是向东渠破土动工建设55周年。

当老建设者们布满皱纹的手轻抚过纪念展板,当党员干部们认真聆听那段峥嵘往事,那些嵌在照片里的砂石与汗水仿佛活了过来,顺着渠水的涟漪,漫回55年前那个战天斗地的岁月。

犹记1970年,干旱是悬在云霄与东山两县头顶的愁云。云霄守着漳江,却常遇“三天无雨火烧埔,一场大雨变成湖”,江水绕着田埂走,庄稼却渴得卷了叶;东山更是座“十年九旱”的沙岛,风一刮,沙土裹着干渴往人心头钻。

水,是人们望眼欲穿的期盼,是困住两县发展的锁。

为了这一泓清水,5万多名建设者从云霄、东山两县汇聚而来,开启了修建向东渠的征程。

他们背着工具、带着干粮扎进山间。没有大型机械,他们就用肩膀扛石料、用双手凿岩壁。陡峭山梁上,一个个身影汇聚成筑渠洪流;面对渡槽吊装、隧洞开凿的技术难关,他们白天在工地上摸爬滚打,夜里围着煤油灯琢磨“土办法”。星光落进他们熬红的眼里,也照亮了攻坚克难的路。

历经两年半的日夜奋战,他们劈开24座山头、盘绕100多道山梁、跨越15条溪流。85.81公里的向东渠终于蜿蜒成形。

1973年的春天,漳江水顺着渠岸奔涌而来——流进干涸的农田,滋润了龟裂的土地,也淌进了百姓的心坎里。由此,被誉为“江南红旗渠”的伟大水利工程——向东渠诞生了。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渠水依旧滋养着两岸。如今的云霄已成为“全国地标第一县”,东山也从“沙漠岛”蝶变为“旅游岛”“海鲜岛”。

水在流,精神也在传:当年建设者们奋斗的汗水,早已融进渠岸的泥土里,化作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养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新故事。

■郑斯楠

时光明信片

本组图片由 谢鹏志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