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炜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月团等,自古以来就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美食。它不仅是舌尖上的享受,还承载着中国人深厚的情感与记忆,成为团圆与美满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赓续传承中,月饼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为中秋增添了一抹隽永的韵味。
月饼的起源可追溯至殷商时期。为纪念太师闻仲,当时出现了一种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被后世视为月饼的“始祖”,闻仲也因此被尊为糕点业的祖师。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芝麻、胡桃等物,“太师饼”由此演变出以果仁为馅的“胡饼”。到了唐代,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节令食品,至宋代风俗日益盛行。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这时的月饼已被赋予“团圆”的寓意,成为人们馈赠亲友、表达情意的载体。清代杨光辅的《淞南乐府》诗:“淞南好,时物荐秋香,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新谷渐登场。”将中秋时节品饼庆丰收的满足与欢愉描绘得跃然纸上。
关于月饼,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元末时期,朱元璋欲起义反元,却苦于消息难以传递,便把写有起义讯息的纸条藏入饼中,派人送到各地义军首领手中,起义最终成功。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月饼作为节庆礼物赏赐臣子,中秋食月饼之俗从此广泛流传。
历代文人对月饼亦是情有独钟。唐代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诗中以“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的佳句,描述了月饼的制作工艺和香气,展现了当时月饼受“热捧”程度与美味。宋代苏轼在《留别廉守》中写“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虽未提“月饼”二字,却已将其形色滋味写得恰到好处;清代袁景澜的《咏月饼》:“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痕。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诗人从制作工艺写到节俗寓意,字里行间尽显月饼所蕴藏的人情与匠心。
与典雅诗词相映成趣的,是那些活泼生动的民间谚语。“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既点明了时令,又勾起了味蕾的期盼;“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折射出月饼在传统礼仪中的特殊角色;“宁舍一月粮,不舍中秋圆。”更见人们对团圆时刻的深切看重;“八月中秋哥送饼,九月重阳妹送鞋。”流露出节庆中亲人互赠之情的绵长。而“月饼好吃各有所爱,五仁豆沙各有所好。”“月饼甜,月亮圆,家家户户庆团圆”等谚语,点明口味之别不说,还呈现了一幅阖家团圆、温馨和美的新秋画卷。
中秋灯谜中,月饼也常是引人“入迷”的主题。诸如“圆圆像个月亮,里面甜又香,中秋它当家,团圆它为先。”“才脱中秋月,又登佳节宴”等,皆为流传已久的经典。更有许多别出心裁的创作,如“一轮明月落盘中,香甜可口情意浓”,以明月入盘,喻其形亦传其情;而“月亮代表我的心,咬下一口见真情”巧用现代歌词,平添几分俏皮与亲切。 这些灯谜质朴亲切,意趣盎然,为节日注入了无限乐趣。
月饼是一种食物,亦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符号。它寄托着中华儿女对亲人团聚的祝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深切向往。千载滋味未改,一轮明月依旧,小小的月饼,始终映照着我们对家的眷恋、对国的深情,和对文化根脉的世代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