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利人 文/供图
福州鳌峰书院是清代福建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影响最深远的书院,是全福建(含台湾府)学子向往的求学圣地。一直是福建最重要的文教中心和最高学府,在当时是全国一流的“重点大学”。
鳌峰书院于1707年清康熙年间由著名理学家、福建巡抚张伯行创建。鳌峰书院以继承与发展理学为宗旨,集学术研究、整理出版书籍和教学等功能于一体,定期从全省已经取得秀才资格的士子中,招考优秀学生入学,聘请著名学者主持教学。至1905年撤销为止,书院共考取进士163人,举人700多人。
鳌峰书院办得如此出色,鲜为人知的是,其办学的骨干、理念、方法等,与漳浦士人密切相关,最初的山长(即院长)、教师多来自漳浦。首任山长蔡璧及继任山长蔡世远父子以深厚的学问,知行合一的品行,炽热的家国情怀,为初创的鳌峰书院呕心沥血,谋划经营,订章立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方正廉洁全闽师
鳌峰书院首任山长蔡璧,为人方正廉洁,被称为全闽师,人品高尚,学问深醇,淡于功名,不谐流俗,热爱教育,诲人不倦,为鳌峰书院的教风、学风树立了典范。
蔡璧(1648—1711),字君宏,号武湖,漳浦人。他天资聪睿,早服庭训,年九岁即善属文章。年二十二,补博士弟子员(生员)。康熙十一年(1672年),“拔贡”入京,选入太学,两试皆第一。留京五年中,当局欲其从政为官,而蔡璧乐于学问,无意入仕。康熙十六年(1677年),其时父蔡而煜避乱居梁山之麓,蔡璧遂南归讲学,授徒以供资养。返漳浦以后,声名日重,然而未尝通谒一官以邀半职。陈汝咸以翰林出知漳浦县令,使人导意,欲见蔡璧,不可。后“闻其家近清泉寺,陈乃挟诸生,伪(装作)出游,造庐乃得见。退而叹曰:‘今之黄叔度也!’(黄叔度是东汉末年德行高尚的饱学之士)”(见清《漳浦县志》)。
蔡璧博学多闻,平生于经、史、子、集多所涉览,且对《四书》讲解及制艺文章研究尤为精详。他教授生徒不费辞说,语皆切要,把握关键,善于通过圣贤的言语、事迹,来提升学生的人生格局与思想境界。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蔡璧年届六十,以选贡授罗源县学教谕。当时仕宦多视教职为小吏,以为不能闻达公侯、安邦定国。蔡璧慨然应曰:“天下之治乱在人才,人才之盛衰由学校,学校之责任在官司(官府),吾其可苟焉已乎?”阐明官正国治、教育兴邦的思想。后转教于侯官、连江等地,任职期间,多所造就,声望弥高。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六月,名儒张伯行巡抚福建,在于山鳌峰之麓,创建鳌峰书院,意欲重兴理学、大振文教。时蔡璧已名扬九闽,张伯行亦早闻其贤,故延请为书院山长,使教以经史,弘扬程朱理学。
蔡璧培养学生,注重道德品行。掌教期间,为力挽空疏学风,主张为学应师法古圣先贤,本其行事以就道思齐,反求诸己。在书院,凡于政事有所裨益,知无不言,诸生咸服其教。他秉持儒家“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教育观点,平日教授生徒注重“笃伦理,严义利”,希冀通过立志,与学问上不断充实完善,来对社会作出不朽的建树。其间组织编纂理学丛书《正谊堂全书》,总其大纲并指导门人校订周、程、朱、张等先儒著作。还曾诠释《朱子学约》数条,为书院学风奠定基础。张伯行对此深为赞赏,曰:“第依蔡先生样。”
蔡璧主持书院间,人才极盛,研习课业的学生多高第而去,使鳌峰书院“文薮”之称闻名远近。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蔡璧因年老多病乞归漳浦。
康熙五十年(1711年),蔡璧病危,七月初一因病不治,与世长辞。卒赠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入祀罗源县学名宦祠、鳌峰书院名师祠。后张伯行为之作墓志铭旌表其人,曰:“先生之学,惟则古称先,不为剽窃之言,表暴之行,而人信服之,盖以盛德也。”
蔡璧生性耿介高洁,能将圣贤道理化于实践,一生履行孝道,勉力奉养双亲始终如一。他以诚待人,尝自言曰:“吾一生惟无私可以取信于人。”从教三十余年,教诲生徒竭尽心力,而“未尝营一田产”。每以育才匡正天下为己任。其德性与学问,成为后来者的矩范与榜样,更深深影响着子孙、学生和后人。
制定学约倡力行
蔡世远与鳌峰书院渊源深远,其一,他是首任山长蔡璧的儿子兼学生;其二,在鳌峰书院创立第二年,他就进院进行学习研究;其三,后来他继任鳌峰书院山长,制定鳌峰学约,知行合一,端正学风,倡导诚信力行;其四,由于鳌峰书院办得出色,全国出名,他被雍正皇帝选中,调入宫中辅导诸皇子读书,成为帝师。
蔡世远(1682—1733),字闻之,号梁村,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是一代宗师、理学大儒,清代闽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乾隆皇帝十分敬重的老师。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蔡世远中举。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父亲蔡璧被延请主持鳌峰书院,成为首任山长。次年,蔡世远随父亲到福州侍候奉养并讲学。张伯行见他年轻有为,请他主持编订校刊《先儒著作》。在鳌峰书院期间他与当时的四方名士相互砥砺,主持编辑修改校正理学经济诸书55种,学问大有长进。可以说,此时的蔡世远既是鳌峰书院的学生,又是鳌峰书院的讲师,还是校刊的主要编订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蔡世远登进士第,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康熙五十五年,蔡世远回闽后,应福建巡抚陈殡及此后的吕犹龙礼聘,主持鳌蜂书院为山长,前后达八年,育才绩效斐然。他命其所居之室名为“二希堂”,制定《鳌峰学约》,讲授倡导正学,循序体察致知,敦本立诚力行。蔡世远十分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他的一生为学生树立了楷模。史载蔡世远“掌教鳌峰,闽士皆衿奋,成材者众”。清《漳州府志》评论:“闽自武湖(即世远之父蔡璧)。文勤(即蔡世远)两世相承为鳌峰书院师,模范陶冶言行而身化之……梁麓讲学明道之德,远而功大矣。”
在蔡璧、蔡世远父子的主持下,鳌峰书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且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思想基础,即“宏器实、端品行、务笃实、尚力行、广博采、求实用”,这对于未来鳌峰书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鳌峰书院名声大震,获得表彰和重视: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皇帝对鳌峰书院“赐额赐帑”,御书“三山养秀”匾额及赐经书八部,予以褒奖。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赐帑金1000两。乾隆三年(1738年),御赐帑金1000两……可以说,在鳌峰书院的办学史上,蔡璧、蔡世远父子厥功至伟,应给予高度评价。
蔡世远因主持全国一流的鳌峰书院,教绩彰显,受到朝野赞誉。雍正元年(1723年)奉特诏入京,授翰林编修,入直上书房,承担培育诸皇子的重任。累迁侍讲、右庶子、侍讲学士。雍正五年迁少詹士,内阁学士。雍正六年迁礼部侍郎,主持乡试、会试事务。因他正直清廉,得罪权贵,被福建总督高其倬参劾陷害,悲愤染疾,雍正十一年正月初九病逝京师,年仅52岁。病逝时身后除了几袭旧衣外,几乎一无所有,以致家人无力发丧。为此,天子震悼,雍正皇帝特赐白银五百两,下谕赐祭葬。诸皇子、同僚大臣也助银发丧。乾隆追赠礼部尚书,晋太傅,赐谥文勤,诏令入祀贤良祠。
蔡璧、蔡世远父子先后为鳌峰书院山长,制定学约,培育出一批当时“天下第一流人物”。有清一代,这里培养出众多著名的闽籍官宦学者,如雷鋐、林则徐、梁章钜、杨庆琛、廖鸿筌、孟超然、郑光策、陈寿祺、张际亮、林昌彝、陈化成等精英,涌现一批为国为民的清廉好官。
漳浦士人除蔡璧、蔡世远父子外,据现有史料查知,与鳌峰书院存在直接密切关系的,还有蓝鼎元、陈梦林、阮蔡文、蔡衍鎤、林莹光以及蔡新等人,均称得上是“天下第一流人物”。
台湾书院仿鳌峰
蔡璧、蔡世远父子及历任鳌峰书院山长都是贯通古今的学者,教学中注重经世致用,不以科举仕进为唯一目标,这种“岂为功名始读书”的教育宗旨吸引了众多台湾学子前来深造。书院每年招收二百多人,报考者却达五六千名之多,竞争激烈。书院为学生提供学田经费支持和往来路费资助,解决了台湾学子的经济顾虑,使他们能专注于学业。
台湾书院绝大多数建于清康熙之后,受鳌峰书院的影响很深。台湾学子以考入鳌峰书院为荣,其求学经历成为两岸文脉相通的历史见证。这些学子返台后,将鳌峰书院的办学模式与学风带回台湾,直接影响了当地书院的建设与发展。出自鳌峰书院的非台湾府人士,有些也到台湾担任教职,是台湾早期教育的开发者。鳌峰书院生员、闽县进士薛士中,赴台担任台湾府儒学教授及海东书院山长,讲学达6年之久,将鳌峰书院的教学理念与闽学引入台湾。
据文献记载,《鳌峰书院志》中载有多位台湾籍学子姓名,其中仅取得举人资格、有确切名姓记载,担任台湾教谕、训导的就有8人。如在鳌峰书院深造的台湾淡水厅学子李藩岳,考上举人后返台参与地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工作,促进了闽台之间的文化交流。他们的学习规制、教学内容等,直接模仿鳌峰书院,培养出一批经世致用的优秀人才,为台湾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