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闽东日报

委员及专家建言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07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省政协委员、民进会员、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陈丽丽 加强闽南文化研究与特色人才培养 为落实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战略部署,更好发挥漳州对台优势,加强闽南文化研究与特色人才培养,建议支持高校系统建设闽南文化数字课程体系,开设“闽南文化+新文科/新工科等”跨学科交叉课程,鼓励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运用“文化+科技”,强化数字人文与技术应用教育,加大“文化+科技”创新实践培养模式,培养善用科技破壁传播的创新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及举措,吸引创新创意人才,深化漳台教育、青年、基层等领域合作,支持两岸青年在漳参与文化产品开发、品牌策划与国际传播,提升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市政协委员,芗城区政协党组 书记、主席 刘建英 发挥漳州古城文化展示窗口作用 芗城区作为闽南文化核心区,应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搭建平台载体。 建议:发挥漳州古城闽南文化展示窗口作用,有效整合“古城记忆馆”“四贤馆”“非遗馆”“灯谜馆”等现有展馆资源,新增“开漳圣王文化”“儒学宗师”“漳州先贤”“语堂文化”等展区。在古城打造“台湾路”特色街区、“台湾青年创客空间”,用好古城侨批馆、芗城区龙溪侨史馆、华侨新村爱国侨领故居、番仔楼等资源,增进来访同胞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推动闽南文化交流与传播。建议将开漳圣王文化交流中心作为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核心项目,参照漳州古城保护建设模式,建立市区两级联动推进机制,形成高效协作格局,力争项目早日落成。

●市政协海峡文史资料馆原馆长、副研究馆员 江焕明 发掘开漳圣王文化价值内涵 开漳圣王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主要根基,开漳圣王文化与闽南文化呈水乳交融的关系。可以说,要做好闽南文化的世界交流,必须深入发掘开漳圣王文化价值内涵。 开漳圣王文化传承具有血缘、信仰、文化三个传承链条。一是血缘传承。开漳将士及家眷落籍漳州,繁衍生息,其后裔成为闽南庞大的族群,并不断向台湾及海外迁徙,在台湾建宗祠、修族谱,回漳寻根祭祖。二是信仰传承。开漳圣王成为闽南人的“共祖”“共神”,大批移民外地的闽南人也把他作为“保护神”,分香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地朝拜。三是文化传承。外迁的闽南移民,始终眷念故乡文化,形成了一条中华文化从唐初进入闽南,进而传播台湾及海外的文化传承链条。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漳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 林喜勇 加强名人遗址保护利用 漳州作为闽南文化重要发祥地,留存了大量与历史名人相关的遗址,是建设闽南文化中心的独特资源。目前,名人遗址的保护利用依旧存在短板。 建议:筑牢保护根基,对全市名人遗址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完整名录,对濒危遗址实施修复,同时推动《漳州市名人遗址保护条例》立法。解码沉浸式文化体验,联合闽南师范大学成立“名人遗址文化研究院”,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串联“开漳文化线”“理学传承线”“治理智慧线”“忠义精神线”主题研学线路。联动两岸赋能产业,以朱熹、王阳明、黄道周等名人遗址为纽带,定期举办“两岸共祭开漳圣王”活动,开发“名人IP+闽南文创”产品和“云端遗址博物馆”,持续扩大闽南文化影响力。

●市政协常委、市委台办副主任 黄林晖 提升闽南文化对台影响力 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和祖地认同。 建议:聚焦特色资源开发,对我市闽南文化资源开展资源普查,建立文化资源保护名录和数据库,加强宗亲、宫庙等对台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资源整合,持续加大对漳州古城、东山关帝庙、开漳圣王文化祖地等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扩大交流活动,加强闽南文化交流活动与“五大板块”工作的互动融合,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对台交流基地建设和交流活动策划,持续办好关帝文化旅游节、开漳圣王文化节、保生大帝文化交流活动等海峡两岸活动品牌。同时,创新打造数字化平台,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赋能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

●市政协委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融媒体中心主任 胡红光 做好闽南文化生产和传播“两件事” 闽南文化跨越山海、联通世界。从传播路径来看,传播闽南文化必须要做到内外兼修,建议重点做好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两件事”。其一,对以九龙江为标识的漳州闽南文化进行系统梳理,统筹研究各个区域的传承脉络、特点变化,找准闽南文化共有属性和特色属性,出版闽南人闯世界、闽南文化传播图鉴,绘制闽南文化标识等具有辨识度的文化产品。同时,创新传播闽南文化,促进报刊、视听产品进一步增强传播力、互动性。建立闽南语节目译制中心,开展闽南语节目配音译制工作和对台影视交流。加强闽南文化国际交流传播,用好漳州市国际传播中心职能,构建从漳州到闽南地区和海内外的闽南语文化圈,在全球传播视野中拓展闽南文化传承和保护。

●市政协委员,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 陈红 建设侨史馆 激发侨动能 漳籍华侨植根漳州,却早已跨越山海、联通世界,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传播者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天然桥梁。 建议:突出闽南文化海外载体,通过建立侨胞智库、引导侨胞参与等形式,推动侨胞在促进闽南文化与世界各地文化交流互鉴中作出贡献。打造闽南文化重要地标,通过建设侨史馆,推动闽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提升漳州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闽南文化融合发展,通过支持海外文化传承、推动文创文旅融合、打造品牌交流活动、数字化云端赋能等形式,向海外侨胞和国际社会精准推送闽南文化,打造线上文化交流平台。

●十二届省政协委员、省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原书记 林晓峰 打造漳州特色的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 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就是要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和传承工程,着力构建一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体系。 建议:建设数个集闽南文化元素于一体的世界闽南文化博览园,推动一批闽南文化历史传统村落成为“活态博物馆”,推动乡村振兴、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建设漳州大月港文化圈、建好九十九湾闽南水乡文化公园,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闽南文化“新地标”,擦亮闽南儒学文化“新名片”。构筑闽南文化现代传播新平台,做大一批闽南文化节庆活动品牌。同时,整合高校、党校、各级研究会、各有关单位的研究力量,在漳建设高水平的世界闽南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