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闽东日报

小院做加法 释放大能量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第03版:县区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眼下正值杨桃成熟上市的季节。在云霄县下河乡下河村,常驻杨桃科技小院的农业专家、师生团队纷纷走进田间地头,指导果农做好病虫害防治等日常管护,进一步提升杨桃的产量和品质。

下河村种植杨桃已有近500年的历史,是云霄地标产品“下河杨桃”的主产区。近年来,云霄杨桃科技小院始终扎根当地,通过持续深耕“科技小院+”模式,充分发挥其在推动下河杨桃全产业链和农文旅深度融合领域的重要作用,助力打造下河特色“村字号”IP,走出了一条科技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科技小院+产业融合

打造“一村一品”

立足下河村资源禀赋,杨桃科技小院找准自身角色定位,聚焦打造“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精准对接农业科技专家团队,在品种改良、减“肥”增效、三产融合上下功夫,加快推动一产接二连三,更好地引领乡村振兴、带动共同富裕。

在提升产品质量上,杨桃科技小院打造杨桃种质资源引进与创新基地、杨桃病虫害绿色防控试验基地以及古杨桃树保护区等科研基地,开展单项技术成果试验20余项,与当地890户农户建立品种改良结对帮扶,成功引进并高接换种“香蜜杨桃”等国内外优质杨桃品种50多种,推动全村杨桃种植面积由原来的6000亩增加到8000亩,辐射带动了周边种植杨桃1.35万亩,助力农户亩均年收益提高了1.2万元以上。

在实施化肥减量上,推进以协兴采摘园为试点的杨桃化肥减量增效基地建设,打造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倡导“高产、优质、经济、环保”的施肥理念,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优化和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优化三产融合上,从种杨桃、种好杨桃、卖好杨桃等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基础环节出发,联合下河乡以及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建设杨桃产业一二三产融合中心,打造“室外杨桃种质博物馆”,有效拓展杨桃深层价值,促进农民增收;同时,成立云霄杨桃协会,与一家亲、开漳印象、启嘉佳等本土企业合作,开发杨桃蜜饯、杨桃罐头等系列产品,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产业链利益分享,加快推动下河村杨桃产业三产融合优化。

科技小院+部门联动

办好“田间课堂”

杨桃科技小院不断深化“高校-政府-部门-协会-农民”的多元主体协作机制,让田野成为授业课堂、生动教材,促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比翼齐飞,努力实现“专家与农民零距离、科研与生产零距离、育人与用人零距离”,真正让科技成果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自创建以来,杨桃科技小院的科普宣传开展得有声有色。

坚持科技推广与科学普及相结合。与县科协联合开设科普培训讲座、制作科普视频、印发科普手册、开展线上科技大讲坛,宣传下河杨桃栽培管理以及杨桃常见病虫害和防治措施等知识,使农户成为紧随时代发展的新农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平台共建走深走实。与云霄杨桃协会强化优势互补,统筹协调搭建起科技下乡沟通桥梁,共建支农助农重要阵地,提升技术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携手推动小院科研创新、协会农业生产“双向奔赴”,促进一批下河杨桃产业创新发展模式落地见效。

志愿服务见行见效。凝聚杨桃科技小院入驻专家团队、县科协、科特派等多方力量,组建科技志愿服务队,丰富拓展农技咨询、生态果园建设指导、应急救护安全培训、科技网络科普、气象知识宣传等16项科普服务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普宣传氛围。

科技小院+队伍建设

增强“造血功能”

杨桃科技小院充分发挥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示范引领作用,强化需求导向和资源整合,让一批研究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一批“土秀才”“田专家”在黄土地里茁壮成长,一批“农创客”新农人脱颖而出。

一段时间以来,杨桃科技小院持续完善产学研用对接机制,推动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科研力量向农业生产一线延伸,实现科研课题从“实验室选题”到“田间问题导向”的转变;同时,立足农户实际需求,提供技术培训、在线科普、实时问答、案例演示等科技服务,营造科技人员“住在村、干在地”的工作生态,培育一批本土科技骨干和乡土人才,增强下河村自我发展能力。

此外,杨桃科技小院还聚合政府、农企、社会组织和科研单位等资源,积极探索“科技小院+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专业化经营模式,构建协同共赢的服务体系,打破了个人农户单打独斗的局限,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效率和推广力度,加速下河杨桃产业持续融合发展。

本组文图由 云霄县融媒体中心 郭扬 提供